中國古典審美與日本審美的“物哀”、“幽玄”、“侘寂”之關係

「物哀」「幽玄」「侘寂」是日本的傳統美學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同時這也源自於大西克禮的「三部曲」,即「幽玄論」、「物哀論」、「寂論」。

回到題目,這三個詞是代表著日本傳統審美觀念,而非單單是指日本文學,其中寂所包含的範圍甚至是日本的所有古典藝術形式。

而相對應的中國古典相似的意境來解構,應該會比較清晰。


1「物哀」

「物哀」指「個人」對「事物」的「哀意」。但是這個哀不僅僅指悲傷,同時包含了嘆息,可憐,可惜甚至可以是欣喜的。

放到中國古典文學裡,這叫做「觸景生情」。但是,「物哀」更強調的是物體本身帶來的觸動,「我」的存在更偏向於「旁觀者」,存在一種淡淡的無力感的同時,其色調大多也是偏冷的。而我國說的「觸景生情」,因為「詩言志」的關係,而更多的是把自己對於家國的情感映射在物體上。

立花北枝:流螢斷續光,一明一滅一尺間,寂寞何以堪。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立花北枝的是強調流螢本身帶來的特點。而杜甫的詩強調的是我因國家動盪而悲傷時看見花兒便感覺它也是悲傷。這就是中日之物哀與「觸景生情」最大的區別。

再舉個例子:

日本人看散落的櫻花:啊~真美啊,如此消逝之美。

中國人看散落的櫻花:國家動盪哎,櫻花也不堪飄搖紛紛凋謝了。

中國類似物哀強調事物特質的也有,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但是相對來講,卻不是主流。


2.幽玄

幽玄是日本中世出現的詞,受到了佛教很深的影響。但是自演化成審美符號就脫離佛教的原旨,但依然頗有關聯。

其實也就是物哀的昇華版。從物體上的美昇華到精神上的充盈。特點就是1.靜謐,2.深遠,3.無形質。基本就等於佛教的“空寂”。

中國古典審美與日本審美的“物哀”、“幽玄”、“侘寂”之關係

這幅圖天空的佈景便是幽玄。

幽玄至於我國,最早出現則是漢少帝的絕命詩。

悲歌丨天道易兮我何艱, 棄萬乘兮退守蕃。 逆臣見迫兮命不延, 逝將去汝兮適幽玄。

中國古典文學類似於日本美學的幽玄,可以找王維。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丨常建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丨王維

3.侘寂

很多地方都忽略了這點。這裡就大致的說一說。

侘寂即安於簡陋,實則至繁歸簡。用蘇軾的詩來解釋便是「楚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很有些青銅器的感覺。

中國古典審美與日本審美的“物哀”、“幽玄”、“侘寂”之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