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审美与日本审美的“物哀”、“幽玄”、“侘寂”之关系

「物哀」「幽玄」「侘寂」是日本的传统美学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同时这也源自于大西克礼的「三部曲」,即「幽玄论」、「物哀论」、「寂论」。

回到题目,这三个词是代表着日本传统审美观念,而非单单是指日本文学,其中寂所包含的范围甚至是日本的所有古典艺术形式。

而相对应的中国古典相似的意境来解构,应该会比较清晰。


1「物哀」

「物哀」指「个人」对「事物」的「哀意」。但是这个哀不仅仅指悲伤,同时包含了叹息,可怜,可惜甚至可以是欣喜的。

放到中国古典文学里,这叫做「触景生情」。但是,「物哀」更强调的是物体本身带来的触动,「我」的存在更偏向于「旁观者」,存在一种淡淡的无力感的同时,其色调大多也是偏冷的。而我国说的「触景生情」,因为「诗言志」的关系,而更多的是把自己对于家国的情感映射在物体上。

立花北枝: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立花北枝的是强调流萤本身带来的特点。而杜甫的诗强调的是我因国家动荡而悲伤时看见花儿便感觉它也是悲伤。这就是中日之物哀与「触景生情」最大的区别。

再举个例子:

日本人看散落的樱花:啊~真美啊,如此消逝之美。

中国人看散落的樱花:国家动荡哎,樱花也不堪飘摇纷纷凋谢了。

中国类似物哀强调事物特质的也有,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是相对来讲,却不是主流。


2.幽玄

幽玄是日本中世出现的词,受到了佛教很深的影响。但是自演化成审美符号就脱离佛教的原旨,但依然颇有关联。

其实也就是物哀的升华版。从物体上的美升华到精神上的充盈。特点就是1.静谧,2.深远,3.无形质。基本就等于佛教的“空寂”。

中国古典审美与日本审美的“物哀”、“幽玄”、“侘寂”之关系

这幅图天空的布景便是幽玄。

幽玄至于我国,最早出现则是汉少帝的绝命诗。

悲歌丨天道易兮我何艰, 弃万乘兮退守蕃。 逆臣见迫兮命不延, 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中国古典文学类似于日本美学的幽玄,可以找王维。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丨常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丨王维

3.侘寂

很多地方都忽略了这点。这里就大致的说一说。

侘寂即安于简陋,实则至繁归简。用苏轼的诗来解释便是「楚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很有些青铜器的感觉。

中国古典审美与日本审美的“物哀”、“幽玄”、“侘寂”之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