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教育改革為什麼這麼難?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教育取得了跨域式發展,全面實施了免費義務教育,創造了一個窮國辦大教育的奇蹟。

我們常說的教育改革為什麼這麼難?

教育部長陳寶生

但是,這種跨越式、超常規的教育背後也有太多的弊端:不斷拉大的城鄉教育差距、嚴重的應試教育體系以及已成氣候的教育行政化的問題,諸多問題久治不愈、愈演愈烈,讓國人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大家都期望一種自上而下的徹底性改革,將這個渾然一體的大怪物進行徹頭徹尾的治療一番。然而這樣的初衷很好但卻並不現實。首先這樣自上而下的革命模式不是我們能夠呼喚出來的。教育資源作為一種剛需資源,越是有求於別人,越會變得更加趨於保守,傾向於維持現狀。要讓掌握這種資源的內部滋生出自上而下的革命式改革,其概率幾乎為零。教育行業本身骨子裡就是非常保守的行業,自己都沒有改革動力,不是外面催能催出來的。

我們常說的教育改革為什麼這麼難?

教育改革

那麼不徹底改革,就只能在這個保守體制內進行循序漸進的變革。當然也會出現所有革命都會有的保守勢力的反對。教育本身是一個很單純的東西,但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變成統治階層的工具。如果要改良一個本身很有效的工具,必然會遭到無數既得利益者的反對,除非這個改良的產物能夠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利益,那這樣情況下的教育將沒有公平可言。

我們常說的教育改革為什麼這麼難?

體制內的教育

加拿大教育專家邁克爾·富蘭在《透視教育改革》一書中,描寫過自己在經過研究多國教改經驗時發現,凡是有內部政府推動的教育改良或者變革,最終都會沒有成效。他說,教改本身就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它的形成與歷史、與諸多利益方需求等等息息相關,沒有一個完美的系統方案,能使得整個推動過程按照原有的預期一樣進行,而得到最終想要的結果。往往都是顧此失彼、無疾而終。

我們常說的教育改革為什麼這麼難?

讓變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倘若自上而下的這樣一個變革行不通,那就只能自下而上的進行推動。就如邁克爾·富蘭所講的“讓變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教育內部變革的萌芽是從每個課堂、每個老師身上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最底層形式的一種有效變革。讓星火燎原,才是目前形勢下進行教育變革的最佳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