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2018 年最後一天,小眾文藝片《地球最後的夜晚》(以下簡稱《最後的夜晚》)憑藉花式營銷,預售便達 1.59 億票房(超過《速度與激情》等商業大片),首日票房 2.61 億,堪稱電影營銷的成功案例。

但這場營銷狂歡很快帶來了反噬。

電影刷新觀眾對年度爛片的定位,引發全民懵逼:上映第二天票房縮水 95%,豆瓣評分從 7.4 一路跌至 6.8,貓眼評分只有 2.7,且一度佔據知乎熱搜榜首,遭遇千萬級吐槽。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很多觀眾表示,電影看了一大半,愣是沒看懂,全程看手機,電影沒結束人都走光了……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導演回應:

“一部電影不存在看沒看懂,只有你想不想懂!”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是片子太爛,還是這屆觀眾不行?在我看來,這部片子大多毀在牛逼的營銷套路上。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牛逼營銷如何毀掉一部片?

開機拍攝前一個月,劇組便開通微博進行影片預告。由於導演畢贛此前的作品《路邊野餐》(投資 20 萬,票房 600 萬,獲獎無數)獲得的口碑,此預告微博下皆是一片期待新作的聲音。

甚至知乎也跑來蹭了一波熱度,問畢贛導演什麼時候回知乎寫詩。(這首詩的內容在影片《最後的夜晚》中多次出現,且被作為重溫愛情的咒語)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而這部影片的名稱,非常容易讓人聯想到智利作家羅貝託·波拉尼奧的小說《地球上最後的夜晚》,這部小說在豆瓣上獲 8.3 的評分,評論量超 4300。

不知道最初給電影起名字的時候,是否想過與這部小說產生關聯,但當電影出來的時候,還是容易讓廣大文藝青年產生些許構想。(筆者一開始就被誤導了)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10 月 12 日,劇組宣佈電影殺青;在 2017 年的最後一天,劇組便開始以“最後的夜晚”為噱頭,進行宣傳上的鋪墊。

當然,以上都可以視為筆者過分解讀下的巧合,接下來,我們來正式看一看《最後的夜晚》在營銷上使用的蠻力。

1)引用媒體好評

2018 年 5 月 16 日,在錘子科技新品發佈會上,時任掌門人的羅永浩,為了顯示堅果 R1 的顏值高,搬出一堆堅果 R1 拿到的國際獎項來證明。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儘管用戶對這些所謂的獎項沒有認知,但獲獎數量如此多,用戶會主觀上認為堅果 R1 很厲害,一定是經得起考驗的。

電影《最後的夜晚》也用了同樣的營銷手段,早在去年 1 月,《最後的夜晚》就入選法國《電影手冊》“2018年最期待電影”,同期入選的電影還有《江湖兒女》。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此後,《最後的夜晚》又被外媒點名期待,同期被點名的還有《江湖兒女》和《影》等。緊接著,

還入圍戛納“一種關注”單元(戛納電影節的平行單元,可以簡單理解為給新導演的鼓勵獎)。

2018 年 5 月,《最後的夜晚》在戛納電影節首映後,官微公佈了一組印有媒體好評的海報,好萊塢報導、澎湃、鳳凰新聞、法國解放報等,均給了這部電影好評。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媒體好評海報

類似的好評或獎項還有很多,韓寒、劉昊然等均給予好評,這裡不再一一列舉。總之,這部電影自誕生到首映,斬獲了大大小小各類媒體、名人的好評,賺夠了用戶的期待值。

在第 55 屆金馬獎上,《最後的夜晚》獲得最佳音效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可謂將關注點從國外炒到了國內。

2)“一吻跨年”噱頭

在電影上映前夕,官方的營銷從“引用好評”論證,轉移為以“一吻跨年”的噱頭狂轟亂炸。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在“一吻跨年”噱頭的帶動下,官方隨後出了系列“地球跨年指南”海報,巧妙地抓住人們嚮往浪漫,渴望給 2018 年畫上完美句號的心理。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對此,官微甚至給全國各影院提出營銷的 idea,表示可以將此電影作為跨年活動,如果電影在 21:50 開場,則結束的時間剛好是跨年的那一刻。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至此,《最後的夜晚》已不再單純是一部文藝電影,它已經在商家層層營銷手段的包裝下,變成了 2018 年跨入 2019 年的一種儀式。偷換概念後,給予用戶的期待感和意義就不一樣了。

3)“高精尖”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是比較老的一種手段,《最後的夜晚》在此次營銷中也大規模採用了這種做法,

不過它在選合作機構的時候也非常巧妙,要麼數量多,要麼流量大。

一是選擇相似調性的平臺,注重目標用戶的重合度;二是選擇大流量且場景相似的平臺,讓跨界合作顯得銜接自然。

比如,因為湯唯今年代言了瑞幸咖啡,《最後的夜晚》並選擇了與瑞倖進行合作,用戶在瑞幸咖啡下單,就可以看到電影的海報,還能抽取折扣券。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比如,與大流量的抖音平臺合作,抽取新年福袋,符合元旦節跨年的新年期許。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而與小豬短租、戴瑞等品牌合作,則是基於目標用戶的高度重合,以及產品使用場景的高度相似。試想一下,如果和另一半出去跨年了,是不是需要住在外面呢?以後是不是要買戒指求婚呢?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如果只將《最後的夜晚》視為一場營銷,它無疑是成功的,可作為一部小眾文藝片,“史詩級”的成功營銷,反而加速其垮塌。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那些過度營銷的國產“爛片”

像《最後的夜晚》這樣憑營銷而不是實力,狠狠賺一波票房就撤的電影最近還真的不少,為什麼觀眾還是反覆上當呢?主要是因為營銷套路層出不窮,防不勝防。

1)販賣情懷:《後來的我們》

看到《最後的夜晚》的評價之後,我第一時間聯想到了今年 4 月份上映的青春題材電影《後來的我們》(下文簡稱《後來》)。

《後來》在預售階段就賣出了 1.8 億票房,上映首日更是狂攬 2.8 億票房,結果很快陷入了退票風波,首日退票率高達 9.2%,豆瓣評價低至 5.9 分。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我們暫且不考慮退票背後是不是造假行為,單看《後來》是如何做到爛口碑和高票房雙收的。

首先,導演劉若英狠狠賣了一波“文藝女青年”的人設。

也許很多小夥伴沒有看《後來》這部電影,但是肯定絕大部分小夥伴都聽過《後來》這首歌。可以說劉若英憑藉一己之力扛起了電影初期的情懷宣傳。

其次,電影在歌曲上下足了“情懷”的功夫。

電影邀請田馥甄演唱插曲《愛了很久的朋友》,陳奕迅演唱主題曲《我們》,還有五月天演唱同名曲《後來的我們》。這 3 位歌手都是情歌高手,代表著不少用戶的愛情回憶。

果不其然,這 3 首歌都在網易雲的評論區引起了一大波情懷留言和互動,每一首歌的評論都有 10w+,幫電影很好的打了頭陣。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最後,《後來》還跟文案高手“江小白”進行了跨界營銷合作。

二者合作推出“我有一瓶酒,有話對你說”的電影金句系列包裝,而喜歡江小白戳心文案的用戶,跟《後來》的目標用戶重合度一定不低,這又是一次效果不錯的傳播。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2)IP 詐騙:《愛情公寓》電影版

如果說《後來》的營銷和評價勉強算是見仁見智的話,那麼《愛情公寓》電影版(以下簡稱《愛情公寓》)簡直是掛羊頭賣狗肉,妥妥的詐騙無疑。

《愛情公寓》上映首日票房高達 3.03 億,第二天降到了 1.28 億,第三天降到了 5917 萬,可以說是斷崖式下跌,豆瓣評分更是到了慘不忍睹的 2.4 分。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不過即使如此,一部披著《愛情公寓》的皮,實際是什麼《新次元冒險家》的盜墓電影,最終還是從消費者口袋裡“捲走了” 5.55 億票房,它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雖然被指責抄襲,但是不得不承認《愛情公寓》還是憑藉本土化的幽默,“代表”了許多 80、90 後的青春,甚至可以說算是一個 IP 了。

相比《後來》還需要一堆複雜的營銷操作,《愛情公寓》的操作就簡單的多了,可以說它的營銷手段就是“保密”。

宣傳物料少得可憐,沒有正式的預告片、沒有點映,首映更是放到了下午 2 點。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一般情況下電影都是零點首映,不免讓人懷疑《愛情公寓》是擔心零點的觀眾會在網絡上引起負面傳播,會導致大量退票。放到 2 點的話,輿論發酵也沒那麼快,最大幅度降低影響。

此外,官方雖然對影片內容秘而不宣,但是一直打著“十年之約”的口號做宣傳,也難怪粉絲會被情懷和 IP 收割了。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愛情公寓》電影宣傳海報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爛片帶來的營銷警醒

《最後的夜晚》票房達到華語文藝片之最,看起來很厲害。

但這不是文藝片的崛起,而是商業愛情片營銷套路的勝利。對電影本身甚至整個華語文藝片來說,不見得是件好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

看過的人都知道,這並不是一部愛情片。相反,它幽暗的畫面、冗長的鏡頭和碎片化的故事線,本身是不適合節日氛圍的,然而它的營銷手法卻與商業愛情片如出一轍:將“一吻跨年”作為最大的噱頭,並且早早在官方微博放出 “CP感” 精美海報。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把“文藝懸疑”偷換概念為“浪漫愛情”,是一種嚴重誤導。

與抖音合作宣傳造勢,拉來了很多“票”,但《最後的夜晚》的目標受眾和抖音的用戶群體重合度很低。

貓眼數據顯示,貢獻《最後的夜晚》票房的人以二線、四線城市為主(與抖音用戶及《喜歡你》等愛情電影觀眾結構類似)。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票房貢獻:二四線城市為主

而導演畢贛的上一部電影《路邊野餐》票房和大多數文藝片觀眾構成以一、二線城市為主。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票房貢獻,一二線城市為主

虛假宣傳和錯位宣傳,導致大多數觀眾走進電影院才發現“貨不對版”,所以票房高開低走、評分一路下滑。

如果是非影片受眾,很可能直接拉黑了“文藝片”這一整個品類;如果是受眾,可能會對這位金馬獎導演的宣發思路失望無比。

在這裡,我不想過多討論藝術和商業的倫理問題,從營銷的角度來看,這一次電影市場的魔幻表現,反映出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國內的傳播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

以前,“大IP+流量明星”基本就是票房的保證,爛片+好營銷一樣成爆款。但今年的票房排行榜顯示,前三名都是有好劇本+實力派演員的口碑電影,而靠營銷紅極一時的《後來的我們》《超時空同居》被遠遠甩在後面。

跨年大騙局!圈錢 2.6 億的“爛片”是如何讓觀眾上當的?

一方面,是中國電影觀眾的鑑賞能力在提升,更重要的是,社交媒體的發展,改變了主流渠道對社會輿論的控制。

傳統的傳播模式是一對多,即由主流媒體和核心渠道去自上而下分發信息,名人大V 的表態對輿論走向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而現在,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社區,使信息更加註重雙向、互動以及個性化的“小眾傳播”、“精準傳播”,任何微小的點都可能被瞬間放大或引爆。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產品的口碑,不再任由主流渠道美化,而是實實在在由用戶來塑造。無論前期用怎樣的營銷方式去製造美好的泡泡,一旦用戶發現體驗不好,吐槽聲會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被無限放大,戳破幻象。

我可以大膽猜想:

好產品 + 好營銷 = 流量爆款

壞產品 + 好營銷 = 差評滿天

好產品 + 壞營銷 = 優質小眾

流量的確可以迅速讓一個產品火爆,但不正確的營銷姿勢打造的往往是“偽爆款”,爬得多高,跌得多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