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崑山模式”

“崑山模式”引起外界關注的不僅僅是它的擴張速度,更多的是它的規劃戰略。比如,自1992年以來,崑山開發區在周邊鄉鎮相繼建立起十餘個工業配套區,形成了龐大的工業區體系。

“在崑山我們要營造一個最低交易成本的環境,就是說讓工業企業在崑山能夠得到一個最低交易成本的環境,那麼當他到達這個最低交易成本的環境以後,讓崑山的企業永遠在世界上具有競爭能力。”崑山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宣炳龍在一次講話中說。

“對崑山來講,沒什麼優勢,品牌優勢、財力都不如人家,崑山能夠誘惑人家到這裡來的一個品牌,就是服務。”宣炳龍說,“所以我有時候跟到崑山來學習的人說,什麼招商方式?就是誘惑招商,你得把人家誘惑到崑山來,但是這個誘惑,不是騙人,到了崑山以後,給人家看到的,都是很實際的東西。”

據本報記者觀察,“崑山模式”另外一個獨特之處是,改革開放以來,崑山市委領導班子換了一任又一任,但歷任領導班子的執政理念一以貫之,“以外向帶動”這一發展主戰略始終沒變。

從招商工作方面來看,上世紀80年代初,崑山提出“東依上海,西託‘三線’,內聯鄉鎮,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發展橫向經濟聯營的思路,主動在上海地區尋找合作伙伴,建立了首家滬昆聯營企業上海電視一廠崑山分廠,很快又引來四川、陝西、江西等省客商紛紛前來。接著,他們又把眼光投向國際資本市場。

1988年,日本蘇旺你株式會社投資創辦了江蘇省第一家外資公司。1990年10月,崑山首家臺資企業順昌紡織有限公司正式投產,不久,順隆、順豐、順進、順發等“順”字臺資企業先後誕生,一時間臺商紛至沓來。如今,崑山已成為全國臺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被公認為“小臺北”。

歐美企業也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繼進入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特別是1992年滬士電子有限公司的到來,開啟了崑山“以商引商”“以大引大”,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合作的新階段。

“每個發展階段,既做到薪火相傳,又做到不斷創新,上下執政思路對接得非常好。”崑山市政府官員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