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达99.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以来,衡水市坚持把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作为实现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多方着手,为百姓拔穷“根”、开富“路”,加快了贫困人群的脱贫步伐。截至目前,全市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达到了99.3%。

衡水市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达99.3%


商庆兴靠创业担保贷款走上了增收路。崔玉玲摄

精准识别就业帮扶不落一人

窗外寒风凛冽,枣强县红星印刷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几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正和其他工人一起,忙着加工包装盒,简单的手工劳动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该县创造的“转输血为造血”的就业脱贫模式,让许多贫困户有了养家糊口的本领。贫困户们高兴地说:“俺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想打工却走不出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还不耽误干农活,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按照市人社局、市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范围内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均属就业扶贫帮扶对象。

在就业帮扶的浪潮中,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全市组织开展了多次精准识别工作。相关人员进村入户,认真进行信息比对、数据核实等工作,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就业创业意愿及培训愿望等信息,填写跟踪服务卡,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实行分类管理,提供精准的就业帮扶。

贫困劳动力开展全员引导性培训,将“扶智”与“扶志”贯穿培训全程,努力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增强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对有培训需求的,及时提供有针对性培训,并根据贫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采取长期或短期、集中大班或分散小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对无法集中参加培训的,采取入户“一对一”的个性化培训。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引导性培训7087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25人,对81名无法集中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开展了“一对一”培训。

截至目前,全市有就业意愿的6033名贫困劳动力中,已就业的有5991人,就业率99.3%。

精准对接拓宽创业就业渠道

故城县武官寨镇叩庄村的商庆兴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孩子患重病需要长期做康复治疗,他和妻子不能出去打工,种地再加上小规模养殖,一年仅能收入1.2万余元,无力负担孩子的治疗费用。今年7月,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了解了创业扶持政策,就找到县人社局申请创业担保贷款。递交手续后一个星期,10万元贷款就到了账。用这笔钱,商庆兴扩大了养殖规模,购买了黄牛、貉子和山羊。他说:“这笔贷款由人社部门贴息,可以无偿使用两年,有了启动资金,我就可以放手干了。靠养殖,今年预计就能有1万元的收入。日子有了奔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对于部分贫困户来说,致贫原因集中表现在缺乏技能、缺乏资金,从而导致脱贫无门、致富无门。为帮助更多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全市推出了五条就业、创业渠道,即:鼓励企业吸纳,建设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开发征集居家就业岗位,引导贫困劳动力在农闲之际灵活就业;开发扶贫专岗,对通过市场无法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托底安置;开展劳务协作,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帮助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创业。

全市加大了扶贫车间、扶贫微工厂的开发建设力度,支持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鼓励贫困地区积极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动员企业将适合分散加工的生产车间建在乡村、社区,成立就业扶贫车间。截至目前,全市人社部门共认定扶贫车间48个,帮助47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到贫困地区创业,鼓励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各县市区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挖掘灵活就业岗位,引导不便外出的贫困人口利用农闲时间居家就业。

各贫困县加大了扶贫专岗开发力度,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开发保洁、护路、护林、生态管护员等专岗,对年龄偏大、残疾等弱劳动力贫困人员予以托底安置。目前,全市已有4449人通过扶贫专岗实现就业。

各县市区还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积极与京津鲁石等地的大型企业、劳务公司合作,搭建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平台,引导贫困劳动力有组织、成规模地外出就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