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輔仁行動”是對“青春國學”口號的實踐,更意味著我們對一種健康的、準確的、切近的、易懂的,對一種紮根於平凡的、甚至貧瘠的土壤的國學教育的思考與嘗試。

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

——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諸君:

時間真快,又到新年,這已經是第四封新年寄語了。

兩天前,我回顧了一年來做的事情,在各種雜務纏縛中,講了幾部文獻,疏證太炎先生的《齊物論釋》,寫了大大小小將近三十篇文章,還做了很多事情。雖不敢說“終日乾乾”,但也未曾讓光陰輕易流逝。生涯無奈,心地充實,滋生出各式各樣的反思與感慨,也有很多想說的話。在這短短的一封信裡,和你們聊些什麼呢?想來想去,還是說說與教育有關的事兒吧。

在今年,章黃國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拓展,那就是我們開啟的“輔仁行動”——傳統文化支教。輔仁行動是我多年來的一個夢想,你們知道,我是一個教育上的理想主義者,和我熟悉的同學,也都見證了我這些年來的努力。但在追尋理想的路上,我自己的精神反思,自己內在的體認與收穫,卻並沒有與你們進行多麼深入的交流。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在我們的時代裡,秩序嚴密、規則明確,每一個人的存在定位,都被清晰地規定在一個狹窄的小格子中。我們進入不同的生命角落,在逼仄的存在空間裡窺探世界。從小到大,似乎總在努力地把自己放置在某一個體系中,讓自己成為被塑造的產物,個體存在的無力感,也就因此而愈發強烈。所謂成熟,也就意味著不斷固化。在歲月的疊加中,一個人明明具有了更多的能力,卻又不斷遠離著豐富的可能——脆弱的理想主義總被嘲弄著,它與多變的情緒、搖曳的選擇交織在一起,在告別青春的酒杯中,成為生活的獻祭。

我今年三十五歲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生命節點。在你們看來,三十五歲恐怕已是中年大叔,但在“中老年人”看來,這又是所謂的正當年。我和你們,和他們,都有著很密切的交往,兩種視域不斷交錯,恰恰映射出複雜的自我認識。在我身邊,“中年”這個詞兒,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存在命題——謝頂、發福、亞健康、頹唐的話語、油膩的酒席,無休無止的育兒話題、虛偽的互相吹捧、空洞的老同學聚會,總於不經意間在身邊釋放,讓我覺得無聊極了——“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擰開同齡人的杯子,時常能窺見那一粒粒的明豔鮮紅。

“中年”,我把一個時間的中性詞,加上了貶義性的引號,因此,它也就不僅是一個年齡的刻度,而具有了某種普遍指向。什麼是“中年”?那是一種齒輪中的乏力感。生活的一切似乎都已定型,各種約束、各種牽絆、各種自我強加的“不行”與沮喪,填滿了頭腦,也就決定了人生的路——還反思什麼呢?還掙扎什麼呢?理想?哈哈,這個詞兒真可笑。反正就是這樣了,順著軌跡與習慣活下去,滿足小環境的各種需求,足矣!孟子所說的“自棄”,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那麼,在你們身邊,是不是也有同樣暮靄沉沉的“中年”呢?《論語》中有一個叫“長沮”的人——漫長的沮喪與無力,於你們,是不是一種並不陌生的體驗呢?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自己與“中年”暮氣格格不入,在理想與思想的世界中,彷彿我的生命才剛剛開啟!我始終相信,我自己有能力、有可能改變這個世界,無論範圍大小,只要不脫離積極的實踐,不放棄具體的當下,我永遠不是那種無力而麻木的人。這種體驗,正來自教育——中國的教育環境當然有種種不足,但恰恰是現實的無奈,為我們的作為提供了深廣的空間。從大學班級的三權分立、民主建設,到章黃之學的傳承。從清議讀書會的數人對談,到今天章黃讀書會上百人、多層次的論學格局。一步步走來,我始終把最多的精力,放在你們身上!我們之間的精神交流、我們之間的思想傳遞、我們之間的生命碰撞,是我生命自信的根本源泉。在這一點上,我始終要感激你們的存在!

諸君,你們是我理想的灌注,我對你們,也有著內在的期許。在我看來,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改造中國現實的根本途徑,也是實現社會平等的根本方法;而在今天的中國,在北師大這片土壤上,我們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探研,更有著不可割捨的教育責任:

一方面,傳統需要延續。所謂“為往聖繼絕學”,割裂的、斷層的中華文化,總要在我們手中不斷綿延;一方面,教育需要平等。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的今天,國學教育更要突破城市的資源壟斷,走向山區,走向村落,走向那些師資嚴重匱乏的所在。一方面,文化需要反思。國學教育要遠離盲目的崇信、枯燥的教條、愚昧的復古,更要擺脫出於謀利的刻意矯飾,擺脫文化糟粕以現代形式的借屍還魂!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在章黃國學成立之初,我們提出了“有深度的大眾國學,有趣味的青春國學,有擔當的時代國學”的理念;對國學教育而言,“青春國學”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意味著我們對一種健康的、準確的、切近的、易懂的,對一種紮根於平凡的、甚至貧瘠的土壤的國學教育的思考與嘗試。這些責任,這些期許,我並不敢強加給你們,而是想用自己的踐行與誠意,給你們帶來某種觸動,這也是我們開展“輔仁行動”的初衷。

輔仁行動在做些什麼?有的同學參加了,有的同學在關注著,有的同學可能還很陌生。簡單來說,輔仁行動是章黃國學設計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支教活動。我和美好而可愛的謝琰兒老師,根據這些年搞國學普及的體會,根據章黃讀書會在小學、高中的選修課實踐,為孩子們設計了一整套的國學教育方案——國學漫畫《孔子曰》,用課堂劇的形式帶孩子走進《論語》的世界;趣味漢字,讓小朋友置身原始人的視角,理解先民的造字智慧;歌唱唐詩,讓詩詞與流行歌曲碰撞結合;國學民俗,在不同的時令體驗中國古人的生活方式……

在設計課程的同時,我們得到了安基金、敦和基金的支持,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一份包含著書籍、文具的國學書包——這個小小的書包裡,不僅有我們的推薦,也凝聚著李山、蕭放、康震、何傑、李小龍等數位師友的智慧。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2018年暑假,我們在讀書會組織了兩支隊伍,在北師大招募了八支隊伍,為每支隊伍安排了章黃讀書會的聯絡員,開啟了輔仁行動的首次實踐。在輔仁行動的蹣跚起步中,我們收穫了各種各樣的感動、各種各樣的體會,也留下了一些無奈與遺憾。

我們的遺憾是什麼呢?備課簡略?課時不足?管理混亂?組織失序?都有!但最根本的遺憾還在於,為什麼不早一些開始,建立我們自己的隊伍呢?為什麼不把支教的課程、組織和管理,在一開始就設計的更完備一些呢?為什麼不再用一些心思、再用一些心思、再用一些心思呢?

當然,對一顆熱烈的、追求理想的心而言,遺憾,永遠意味著未來的可能。暑假之後,我們和參加輔仁行動的同學,進行了嚴肅而深入的反思,進行了真誠的自我批評。從九月份開始,章黃國學專門成立了輔仁部,由劉元傑君負責,一直進行著輔仁行動的深入設計——制訂章程,完善課程,嚴密計劃,我們希望在新的一年做得更好!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今天是2019年的第一天,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設計了詳實的支教手冊,進一步完善了課程體系,加入了《三字經》與古代歷史、國學書籍導讀等內容。我專門去北航拜訪了太極高手萬周迎老師,請他的團隊從三月份開始,為我們培訓一個學期的太極拳——輔仁行動,也能開設特色鮮明的太極拳課程!我和南山詩社的周雲(fei)磊(cha)老師也已說好,讓詩詞吟誦跟我們一起走向地方!更重要的是,我們選出了十一名隊長和輔導員!也在全國遴選出十一所支教學校——有了組織,也有了實踐的基地!

諸事漸成,還缺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我們需要同樣懷抱著教育理想與熱忱的你!因此,19年的新年,我寫了這封信,正式為輔仁行動招募隊員!我們歡迎北師大有志於傳統文化支教的同學,加入我們的輔仁行動。有了你們,我們的理想才能開展!我們特別歡迎有書法特長,有吟唱本領的同學——南山詩社的同學們,看過來。

輔仁行動,讓我們一同前行。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用教育,擔當起自己對中國的責任!用教育,呈現出一個師大人的精神底色!

祝大家新年快樂,自強不息!

孟琢

2019年1月1日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2019章黃國學“輔仁行動”

傳統文化支教隊伍開始報名!

仁者安仁,以友輔仁。2018的夏天,“輔仁行動”的足跡遍佈全國12個教育資源貧困地區,與數千名學生萍水相逢,教學相長。

2019的夏天,我們將繼續更好地深入貧困地區支教,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2019“輔仁行動”即日起接受報名,截止時間1月5日24點整。

▪️報名要求:

1.北京師範大學在讀大學生,不限專業。

2.熱愛傳統文化,熱愛教育。

3.2019年暑期能確保安排出參與支教的時間。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孟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從事訓詁學、《說文》學研究,章黃國學主編。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孟琢老師:用教育突破生活的無力感——新年寫給學生的第一封信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專欄畫家:黃亭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