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這才是青春片的正確打開方式

狗十三:這才是青春片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出意外,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有快快長大的想法。但真的等到長大,卻發現原來長大是如此無奈又無趣的一件事。於是,我們又開始懷念,陷入了無限死循環的怪圈。

再於是,有人不肯將這種懷念深埋心底,而是將其轉換成青春片,前赴後繼地搬上大銀幕。可惜的是,爛大街的青春片千篇一律,真正耐看的青春片卻萬里挑一。毫無疑問,《狗十三》就是那與眾不同的“一”。

本片既沒有任何青春偶像劇的濾色,也不同於一大撥青春作家筆下無病呻吟式的青春疼痛,就是用市井化的鏡頭,勾勒出了一幅寫實的青春浮世繪,恰恰照見了每個人的成長痕跡。

從片名來看,影片似乎講述的是狗與人的故事,實則反映的是人與人的問題,直切要害的即是“教育”二字。

在中國,“聽話”是衡量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杆,父母與孩子始終處於不對等的狀態,父母儼然就是一言九鼎的君王,必須得惟命是從。但父母往往會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更可悲的是,他們永遠也無法認識到這一點。

在該片中,女主角李玩從小父母離異,母愛已然缺席,父親又重建了家庭,對女兒一直疏於關心,愛因斯坦的出現,就像一根稻草,讓李玩在苦悶中找到了一絲慰藉;所以當愛因斯坦走丟的時候,才會發了瘋似的去尋找。

但是,在大人的眼裡,狗不過就是家畜,丟了就丟了,頂多就是找一條相似的狗來冒充,並用“指鹿為馬”的招數迫使李玩接受現實。

李玩的“不懂事”,引發了更大的衝突,最終父親動用暴力,作為弱勢方,李玩只得選擇屈服。

從始至終,父親與李玩就缺乏真正的溝通,一上場就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強迫女兒改變志願,從未想過正確地進行引導,一言不合就動粗,還言之鑿鑿地表示這就是愛。

父親都是如此,更別說是隔了一代的爺爺和奶奶了!

本片最具象徵意義的的一幕發生在慶祝宴,路人甲叔叔特意給李玩夾上一塊狗肉,此時所有人關心的並非是李玩的感受,而是現場的氣氛是否會變得無比尷尬。世界像放慢了腳步一樣,李玩還是迎頭跟了上去,做出了吃狗肉的決定,像極了《大話西遊》裡至尊寶不得不戴上緊箍咒,也就是所謂的“成長的代價”。

隨後又是耐人尋味的一幕,風起,葉舞,李玩一人獨立街頭,落寞寫在了臉上。這讓我想起了《起風了》中裡見菜穗子對堀越二郎說的最後一句話:“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當然,沒有人對李玩說這樣的話,有的只是高放的一句“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

正因為李玩明白了這句話的真諦,即便在最後意外重逢了愛因斯坦,也只好假裝不認識,然後到一個無人的角落默默流淚,再繼續開始新的生活。

從掙扎到妥協,李玩終於變成了大人們喜聞樂見的樣子,青春也就在此打上了休止符,看似圓滿,卻抹殺掉了一切的可能。

作為掌舵者,曹保平極其難得地扮演了“中間人”的角色,並沒有試圖去說教,用冷靜而理性的電影語言,解析了中國式教育的弊病,將青春片提升到了一種新的高度,發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