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中國智庫的轉型升級之路

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成立60週年學術論壇上獲悉,根據今年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2018:以創新為世界賦能》報告,中國的創新指數排名從2017年的第22位大幅上升至今年的第17位。

根據報告,本國居民專利數量、高技術出口等9項評估指標居全球首位,成為拉昇中國排名的重要動力。

大数据时代,中国智库的转型升级之路

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智庫對科技發展戰略與方向的持續研究。而面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中國智庫也開始走上轉型升級之路。

智庫工作,早已深入大眾的日常

“全國個人信用評分系統就由我的團隊創立。每名中國人在國內銀行貸款,信用評分都由這個系統得出。” 在論壇的特邀主題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石勇談起這項涉及全國十幾億人生活日常的系統,充滿自豪。

大数据时代,中国智库的转型升级之路

(論壇現場)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官網對該系統的介紹顯示,石勇創立的“全國個人信用評分系統” 是中國金融信息化的重大基礎工程之一,並對建立我國信用體系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高大上”徵信系統之外,智庫也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方式影響著千萬人的生活。石勇透露,團隊還與網易、拉卡拉等企業合作,利用大數據歸納提煉紛繁複雜的商業現象。

大數據帶來新課題,智庫也在轉型升級

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李衛鋒在論壇上透露,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今年1月發佈的《全球智庫報告2017》,截至2017年底中國擁有512家智庫,擁有數量位列世界第二(美國以1872家位列第一、英國以444家位列第三)。

大数据时代,中国智库的转型升级之路

但李衛鋒隨即表示中國智庫的結構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明顯不同,即95%的中國智庫是官方智庫,而西方國家則以社會智庫為主。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專家吳田曾在文章中表示,在我國各類型智庫中,企業智庫在收集、處理和分析大數據方面佔有絕對優勢。比如“阿里研究院等企業智庫對於國民網購、出行、快遞服務等領域的大數據分析已經較為成熟和細緻。”

大数据时代,中国智库的转型升级之路

(李衛鋒在演講中)

新形式下,官方智庫確實面臨挑戰,但同時也擁有機遇。

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張志強,在總結中心近年發展之路的紀念冊前言上寫到,科技與產業變革新態勢、科技創新新範式等都為智庫的發展提出新要求,同時也為專業型科智庫發展創造了歷史性機遇。

記者翻開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的《智庫決策諮詢建議報告(2012-2018)》發現,科技雲、網絡競爭、大數據產業、創客運營模式等新課題,早已走進智庫們的研究視野。據悉,2017年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建設的“現代產業與創新發展研究智庫”已經正式入選四川首批新型智庫。站址位於四川稻城海子山、建成後將成為世界4 大宇宙線研究基地之一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其數據計算分中心就由成都文獻情報中心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該觀測站建成後,將使我國在宇宙線觀測領域的研究躋身國際領先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