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匪夷所思,令人反感的心理

許多人在心理上唯恐天下不亂,一有風吹草動就興奮躁狂,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1) 獵奇心理

有人喜歡那些虛無飄渺、言過其實的消息,像一個不辨真假的“收藏家”那樣,對什麼樣的話題都感興趣,來者不拒,視為珍寶。他們嗜奇為癖,聞奇而喜,以至於發展到執迷不悟的程度。

人際交往中匪夷所思,令人反感的心理

他們特別喜歡聳人聽聞的消息。

什麼某某電影明星神秘之死;

某某名人結了兒次婚;

飛機失事摔死多少人;

火車爆炸停運多長時間;

又有幾個犯人持槍在逃,現在流竄在何地;

哪兒的銀行被搶而罪犯沒留點痕跡;

某某大城市流行傳染病,有多少人瀕於死亡,傳染病目前已經傳到哪兒了,幾天之內將在本市流行等等。

這類人中的小人還喜歡各種桃色新聞,特別是關於身邊的人出現的桃色新聞。

(2)求證心理

這種人對人對事總是疑神疑鬼、猶豫不定,並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實證。

一旦聽到與此有關的傳言就以假為真。一些人喜歡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小道傳聞,並希望證實它。

有一位女士,在公共汽車上,看到幾個人圍在一起,低聲嘀咕。聲音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正好是她能聽見又隱隱約約聽不清的程度。她覺這些人神情莫測,因此特別注意聆聽:“ 她男人······和······逛公園....又覺得說話人似乎在看著她,以為在說自己男人,聯想到自己男人平時的舉動,回家後,尋釁吵架。

第二天又暗中盯梢。

人際交往中匪夷所思,令人反感的心理

直到最後,夫妻反目,居然分道揚鑣。

此時,這一些人們的猜測就被證實了。

其實,這是可怕的心理作用暗暗作祟的結果。

(3)趨同心理

不少人喜歡隨大流,不是害怕擔風險,就是不願表現自己的特殊個性,以免“出頭的椽子先爛”。

由此而形成種惰性:大多數人相信的,我也應當相信。我應當和別人一樣。幹嘛眾人皆醉我獨醒?索性酩酊大醉。

心理學中又稱“從眾(confirmity)”心理,“遵從性”。指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合群傾向,這種心理使得個體產生放棄自己與群體意見或規範相牴觸的意識傾向,作出與自己本來意願相反的行為,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人際交往中匪夷所思,令人反感的心理

群體為人們的個體行為提供了參照,人們傾向於相信多數,認為他們是信息的來源而懷疑自己的判斷,因為人們覺得,多數人正確的機遇多。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首先,從心理上排除對小道消息的過分關注。隨著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化,新聞報爭的真實性、時效性越來越體現出其優勢,不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只要與人民大眾有密切關係的,官方都會及時發佈。假如過分地關注小道消息,容易使自己上當受騙,杞人憂天。

其次,要有自己的判斷。一事當前,先用腦子想一想,消息的可信性有多高,可能性有多大,而不要看傳和信的人有多少。人們對朋友、師長、名人、偉人的話,對書上、報上凡是印成鉛字的消息,通常是不懷疑的。這是因為朋友是我們親近的人,師長是曾經教導過我們的,是我們的長輩,是經驗的化身,而名人偉人,又是我們所崇拜的,對他們的話當然不能懷疑,從內心上說也不願懷疑,因而盲目崇拜和信任。但是別忘了,不論是朋友、師長、名人還是偉人,他們也是人,也會有判斷上的失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