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蛤蟆的蛤和蛤蜊的蛤,读法会不同呢?

“蛤”[ɡé]自古就是指蛤蜊、蛤蚧等动物的。《左传·昭公三年传》记晏婴对叔向说:“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我们现在一般所称的“蛤蟆”传统上一般写作“虾蟆”、“虾蟇”、“虾幙”等。如《史记》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这两个字最初似乎没有任何混用的案例。其实,从音理上说,它们也很难混用。

“虾”的繁体写作“蝦”,其读音和“蛤”可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上古音中,“蝦”从“叚”,晓母鱼部字;“蛤”从“合”,见母缉部字,两个读音非常遥远;中古音中,“蝦”是匣母麻部字,“蛤”是见母合部字,继续距离十万八千里。

“蛤”真正可以表示蛤蟆的义项,据我所知始于明代。如明人王骥德编《曲律》一书中提到曲调名《斗蛤蟆》时,就用的“蛤”字。这应该是在“蛤蟆”的“蛤”的发音与“虾”区别越来越大以后,人们重新制造的,与“蛤蜊”的“蛤”偶然同形的新字,二者之间很可能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在某些方言中“蛤蟆”的“蛤”和“蛤蜊”的“蛤”读音相同或相似,于是古人借了“蛤”这个字来表示“蛤蟆”的“蛤”的义项。

“虾蟆”一类的写法直到清代还是主流写法,但同时“蛤蟆”也变得越来越流行,最终在使用频率上反超“虾蟆”后来居上。“蛤蟆”和“虾蟆”的斗争最终在2002年被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颁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告一段落。该表将“虾蟆”视为被淘汰的异形词,而尊“蛤蟆”为通用写法。

但是“蛤”也没有忘记代表那些与其相伴了数千年的动物。所以,在与“蛤蟆”相关的义项以外的地方,这个字用普通话读的话一律读[ɡé],不要念错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