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自己》2:自卑是怎樣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安營紮寨形成的?

《認同自己》2:自卑是怎樣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安營紮寨形成的?

各位書友,大家好!我是山村靜聽,居山林深幽,聽空谷迴音。如果您有什麼煩心事,我願意傾聽。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繼續共讀《認同自己》的第二部分:自卑是怎樣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安營紮寨形成的?這部分主要講述自卑的形成原因,以及和我們自身存在哪些可以改變自卑的積極因素。

01

昨天我們瞭解了自卑的定義和自卑的優缺點,今天我們將瞭解自卑是如何的形成的。自卑的形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遺傳因素和兒時經歷。

遺傳因素表現在性格方面,分為內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這兩種性格都是天生的,9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所以很難改變。

外向的人隨和、健談、精力充沛、敢於冒險和探索,更容易與周圍的人親近,所以常常得到更多積極的反饋。內向的人安靜、善於思索、謹慎、認真,雖然他們與陌生人相處時總是表現得羞澀和沉默,但仍有許多優點。比如他們有很好的獨立性,不受外界評價的影響;面對艱鉅任務時能表現出良好的持久力和頑強的內生力。

這兩種性格都有他們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沒有哪一種比哪一種好。雖然外向的人自尊心能受到更多積極的影響,但並不說明內向的人就一定會更自卑,他們只是更敏感一點而已。

02

引起自卑的另一個因素是兒童時期的經歷。首先是大腦發育。幼兒時期是我們大腦發育出現差異化的時期,因此,這個時期的經歷為我們今後生活中自我價值的正常建立奠定了基礎。通過對神經系統的研究我們知道,大腦中有一個獎勵和懲罰中樞,可以接受不同的信息刺激。

經常接受父母壓力和懲罰的孩子,其大腦中的懲罰系統就比獎勵系統對其影響更大。這導致的結果就是,當這些人成年以後,他們會更敏銳的地感受到別人的拒絕或者懲罰。因而形成自卑。

其次,不安全的親子關係也是引起自卑的原因。父母不健全的人格、變化無常的情緒、過度的焦慮都會傳染給孩子,讓孩子無所適從。在幼年年幼時期,父母是孩子唯一的依靠,他們孩子為了討好父母,會迎合父母壓抑自己,使自己形成自卑的性格。

父母除了這種無意識的影響,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教育””。父母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某類人,會為他們制定了許多規則,並要求他們達到規則的要求。這種教養方式不是使孩子失去自我自己,就是讓他們陷入失敗的漩渦而備受打擊。表面上父母是為了孩子好,而實際上卻是把孩子引向了的自卑的沼澤之中。

03

雖然自卑大多是我們在兒時的成長與經歷中形成的種下的惡果,但通過後天的教育與有意識的訓練,我們還是有可能成為一個自信的人的。那麼如何通過有意識的訓練,讓自己變成一個自信的人呢?首先我們要通過原諒體諒父母,並來正面看待自己自卑的問題,修復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明白父母也並不是完人,他們也有無知和不足,在教養我們的過程中只是用錯了方法,但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因為太愛我們而卻不知道如何去愛。

其次再就是選擇與自己好好相處。讓自己的““大我””和““小我””和平共處,不讓兩者互相壓制。““大我””處處追求完美,到處證明自己的價值。““小我””則是自己的低自尊心。自負的人壓抑““小我””的存在,無限放大““大我””的價值,而自卑的人則只糾結““小我””的存在,完全忽略““大我””的價值。只有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我們才能以更健康的心態生活,收穫顯得自信。

我們自身除了““小我””和““大我””這對對立的存在之外,還有一對相互依賴的存在,即““內在的小孩””和““內在的大人””。““內在的小孩””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比喻,它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年齡。

“內在的小孩”是一種生活的自我感受,也是一種生存的基本感受。當我們遇到某事時,從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內在的小孩”的聲音。很多時候它並不客觀,卻對我們的行為和決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內在的大人”與“內在的小孩”交談,給它愛撫和安慰,使之平靜下來,然後用一個成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繼而然後決定該如何處理。

好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共讀內容。我們今天瞭解了自卑形成的兩個因素,以及我們自身存在哪些可以改變自卑的積極因素,明天我們將介紹如何利用這些積極因素來改變自卑,使我們變得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