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理門戶網站

□ 見習記者 楊若蘭

“資金投入不到10萬元,不使用任何機械,每天只需花半小時管理……”7月16日下午,“2015年大理環保世紀行”採訪組一來到大理市大理鎮龍龕村委會中龍龕自然村,便被中龍龕村村民理事會理事長王松泉所說的微型淨水系統——生物淨化塘吸引住了。

帶著好奇,我們隨王松泉來到村外田間地頭的生物淨化塘。剛一靠近,就聞到一股惡臭,只見一口方形池子裡積滿黑漆漆的臭水。“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是前池,村落汙水都聚集在這裡,所以味道比較臭,等會我們再往前走,就能看到汙水變淨水啦。”王松泉介紹,該生物淨化塘由前池、生物路徑和淨化調節池三部分組成,淨化的關鍵在於中間環節——生物路徑。當汙水從前池沉澱後流入迂迴曲折的生物路徑,路徑內的水生植物、浮游植物便會吸附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從而達到淨化水質、減少化學汙染的作用。穿行在長滿蘆葦、菖蒲、水葫蘆等植物的生物路徑間,我們看到水流越來越清澈,臭味也漸漸消失。直到淨化調節池,這裡的水已經變得很清澈了。王松泉說,汙水在這裡將再次進行沉澱、吸附,變成可供農田灌溉使用的乾淨水,就可以直接排入溝渠了。

相隔不遠,大理市灣橋鎮近期也在建設一種名為多塘系統的淨水系統,其原理、構造與中龍龕村的生物淨化塘相似,也是利用水生動植物的吸附能力來淨化村落汙水。

灣橋鎮副鎮長懷福春告訴我們,灣橋鎮很多臨海村莊與洱海只是一路之隔,如果不在這裡對汙水進行攔截、淨化,汙水就會直排洱海,對洱海水質造成破壞。因此,灣橋鎮希望通過這種小成本、易操作、效果好的淨水塘,有效攔截農村溝渠中的淤泥、垃圾,減少水體化學汙染物,最終實現洱海保護。

“今年4月起,大理市率先在灣橋鎮試點建設生物多塘淨化系統,目前,已建成並投入使用15個,今年內,計劃以大麗路、環海路附近區域為重點,在全市建設80個多塘系統。”大理市洱海保護管理局副局長楊林丙介紹,灣橋鎮一些建成的多塘系統已投入使用,光是攔截的垃圾每個月就能裝滿十幾輛拖拉機,效果十分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