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宗教結緣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茶與宗教結緣

(一)道教與茶

道教徒煉丹服藥,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於是茶成為道教徒的首選之藥,道教徒的飲茶與服藥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雜錄》記:“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丹丘子、黃山君是傳說中的神仙人物,飲茶可使人“輕身換骨”,可滿足道教對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晉惠帝時著名道士王浮的《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揚,提高了茶的地位。

茶與宗教結緣

(二)佛教與茶

《晉書·藝術傳》記:“單道開,敦煌人也。……時夏飲荼蘇,一二升而已。”單道開乃佛徒,曾往後趙京城--鄴城(今河南安陽)的法琳寺、臨漳縣的昭德寺,後率弟子渡江至晉都城建業(今南京),又轉去南海各地,最後歿於廣東羅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創禪室,坐禪其中,晝夜不臥,飲茶卻睡解乏以禪定。 晉僧懷信《釋門自鏡錄》:“跣足清淡,袒胸諧謔,居不愁寒暑,食不擇甘旨,使喚童僕,要水要荼。”魏晉之際,析玄辯理,清談風甚。佛教初傳,依附玄學。佛徒追慕玄風,煮茶品茗,以助玄談。

《續名僧錄》:“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年垂懸車,飯所飲荼。”法瑤是東晉名僧慧遠的再傳弟子,著名的涅盤師。法瑤性喜飲茶,每飯必飲茶。

《宋錄》:“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曇濟十三歲出家,拜鳩摩羅什弟子僧導為師。他從關中來到壽春(今安徽壽縣)創立了成實師說的南系--壽春系。曇濟擅長《成唯實論》,對“三論”也頗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論》。他在八公山東山寺住了很長時間,後移居京城的中興寺和莊嚴寺。兩位王子拜訪曇濟,曇濟設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資修行,單道開、懷信、法瑤開茶禪一味之先河。

客來敬茶

茶與宗教結緣

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便是規定在家中來客之後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飲,便問人云:‘此為荼,為茗?’”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蒙好飲荼,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輒命飲之”,這是他好客的表現。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客來到來,見面寒暄之後,先請飲三杯茶。

客來敬茶不僅是世俗的禮儀,曇濟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

茶與宗教結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