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尋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議布魯克林

我在尋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議布魯克林

他對那麼多東西視而不見,他否認自己與世界的形質間的親密接觸,切斷了自己體驗美學愉悅的可能性。他眼中的世界是個實用之地。裡面的每樣東西都有一個價值和一個價格,他的想法是對於需要的東西,儘可能支付一個最接近價值的價格。每樣東西都僅僅以功能論,以它值多少錢來評判,而不作為一個有它自身特性的、本質的物件。在某種意義上,我想這一定令他覺得這個世界索然無味。統一,乏味,沒有深度。如果你僅僅從金錢的角度看世界,那麼你最終根本就沒看到這個世界。

——保羅·奧斯特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我在尋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議布魯克林


我在尋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議布魯克林


我在尋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議布魯克林



《布魯克林的荒唐事》是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最熱情、最有生氣的長篇小說,所以從中午至今輾轉數次,刷了碗,擦了灶臺,理了發,最後是一杯濃郁的武夷金駿眉,瞧著模糊不清的茶葉像無邊落木蕭蕭下,才決定翻開手頭的另一本小說。

實際上,去年大雪凜冽,算是迄今為止最兇悍的一場冬雪了,人人皆知白雪皚皚的靜默永恆,不知曉銀裝素裹覆蓋下的無常。恰好七旬的保羅·奧斯特,其新書《4321》,便講述了同一個人的四種不同人生故事。

男主同樣與作家本人屬於上世紀47年出生,都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保羅·奧斯特年輕時過著漂泊不羈的生活,心靈的遊動,肉體的感知,對於把這些幻化成文字的初衷,尤為重要。作家本人甚至長時間流連於現代舞,就是為了“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我在尋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議布魯克林



昨晚快到12點開始的5小時,是近年睡眠長度最完整的一次,短暫而清晰,有個淺夢,到完全清醒的時候,幾乎忘記差不多了。保羅·奧斯特就說過類似的話,他必須忘記自己,以便存在於那兒。

就在新澤西某個產房出生的男主,將踏上四條平行的人生之路,除了不同的家境教育背景之類,男主會因此結識不同的人,喜歡上不同的運動,包括他讀書的癖好,最關鍵的他會體驗不同的愛情感覺,以及隨之沉迷而來的肉體深淵。

作家這本最厚的小說裡,男主都會與同一個女主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當一個作家開始回憶往事,讀者所不知曉的他會在哪一個節點停下來,回憶一直是奧斯特的主題。因為奧斯特用四段不同的人生走向中與女主關係的遠近,繼續探索自己生活的可能性,四個分岔化身堅持的寫作,區別無非是巴黎寫詩,抑或紐約寫小說。


我在尋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議布魯克林



“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將來”。博爾赫斯影響了奧斯特小說裡的男主,估計他自己也沒有逃脫,墜入了《小徑分岔的花園》中建造的那座迷宮。

大叔也像男主艱難無趣地讀著博爾赫斯,他的詩歌,很長時間內讓很蹩腳的模仿,顯得矯情狗屁不通。如此讀博爾赫斯,至少知曉了生命的多樣性,間或瞭解其文學賦予的神秘,延展了那些不可思議的魔幻。

奧斯特曾在《布魯克林的荒唐事》中,這樣寫道,“當一個人有幸生活在故事之中,生活在一個想象的世界裡,這世界的悲苦也就消失了。只要這故事不斷延續下去,現實也就不再存在。”

寫作的慰藉,潮水般用上來的時候,回憶是最主要的救生圈,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來路產生懷疑,絕不會甘心相信這僅僅只是個機緣巧合的偶然。


我在尋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議布魯克林



這大概便是《4321》中的糾纏不休的探索,諸多問題的重點,許多人早晚會懊悔的,如果當初走向另一條小徑,結果有會如何呢?所幸奧斯特不想改變任何命運附加的東西,只是用碼字的速度,文學的方向,演繹一下不定未知的可能。對和錯,從來沒有標準。古希臘人說,“諸神也無法改變過去”。

再回到《布魯克林的荒唐事》,一個對境遇沮喪的人,本是到布魯克林尋死,不意各色人等的各色生活突然湧向他,他不知所措地與其他什麼人的失敗、墮落、隱痛相逢,不知不覺中,這個垂死似乎被世界拋棄的人,漸漸甦醒過來,覺得自己的過去不過如此,在尋死之地獲得重生,成為別人的知己、情人等等,以及“拯救落難閨秀的遊俠騎士”。

文字的起死回生,早已不那麼令人臣服了,畢竟那只是別人的男主女主,簡而言之,大叔只想在這個想象的世界裡,暫時沉寂所有,至於眾生的圖景,還是原來的模樣。


我在尋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議布魯克林



【 繪畫:Ena Swansea(美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