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他对那么多东西视而不见,他否认自己与世界的形质间的亲密接触,切断了自己体验美学愉悦的可能性。他眼中的世界是个实用之地。里面的每样东西都有一个价值和一个价格,他的想法是对于需要的东西,尽可能支付一个最接近价值的价格。每样东西都仅仅以功能论,以它值多少钱来评判,而不作为一个有它自身特性的、本质的物件。在某种意义上,我想这一定令他觉得这个世界索然无味。统一,乏味,没有深度。如果你仅仅从金钱的角度看世界,那么你最终根本就没看到这个世界。

——保罗·奥斯特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最热情、最有生气的长篇小说,所以从中午至今辗转数次,刷了碗,擦了灶台,理了发,最后是一杯浓郁的武夷金骏眉,瞧着模糊不清的茶叶像无边落木萧萧下,才决定翻开手头的另一本小说。

实际上,去年大雪凛冽,算是迄今为止最凶悍的一场冬雪了,人人皆知白雪皑皑的静默永恒,不知晓银装素裹覆盖下的无常。恰好七旬的保罗·奥斯特,其新书《4321》,便讲述了同一个人的四种不同人生故事。

男主同样与作家本人属于上世纪47年出生,都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保罗·奥斯特年轻时过着漂泊不羁的生活,心灵的游动,肉体的感知,对于把这些幻化成文字的初衷,尤为重要。作家本人甚至长时间流连于现代舞,就是为了“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昨晚快到12点开始的5小时,是近年睡眠长度最完整的一次,短暂而清晰,有个浅梦,到完全清醒的时候,几乎忘记差不多了。保罗·奥斯特就说过类似的话,他必须忘记自己,以便存在于那儿。

就在新泽西某个产房出生的男主,将踏上四条平行的人生之路,除了不同的家境教育背景之类,男主会因此结识不同的人,喜欢上不同的运动,包括他读书的癖好,最关键的他会体验不同的爱情感觉,以及随之沉迷而来的肉体深渊。

作家这本最厚的小说里,男主都会与同一个女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个作家开始回忆往事,读者所不知晓的他会在哪一个节点停下来,回忆一直是奥斯特的主题。因为奥斯特用四段不同的人生走向中与女主关系的远近,继续探索自己生活的可能性,四个分岔化身坚持的写作,区别无非是巴黎写诗,抑或纽约写小说。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博尔赫斯影响了奥斯特小说里的男主,估计他自己也没有逃脱,坠入了《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建造的那座迷宫。

大叔也像男主艰难无趣地读着博尔赫斯,他的诗歌,很长时间内让很蹩脚的模仿,显得矫情狗屁不通。如此读博尔赫斯,至少知晓了生命的多样性,间或了解其文学赋予的神秘,延展了那些不可思议的魔幻。

奥斯特曾在《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这样写道,“当一个人有幸生活在故事之中,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这世界的悲苦也就消失了。只要这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现实也就不再存在。”

写作的慰藉,潮水般用上来的时候,回忆是最主要的救生圈,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来路产生怀疑,绝不会甘心相信这仅仅只是个机缘巧合的偶然。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这大概便是《4321》中的纠缠不休的探索,诸多问题的重点,许多人早晚会懊悔的,如果当初走向另一条小径,结果有会如何呢?所幸奥斯特不想改变任何命运附加的东西,只是用码字的速度,文学的方向,演绎一下不定未知的可能。对和错,从来没有标准。古希腊人说,“诸神也无法改变过去”。

再回到《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一个对境遇沮丧的人,本是到布鲁克林寻死,不意各色人等的各色生活突然涌向他,他不知所措地与其他什么人的失败、堕落、隐痛相逢,不知不觉中,这个垂死似乎被世界抛弃的人,渐渐苏醒过来,觉得自己的过去不过如此,在寻死之地获得重生,成为别人的知己、情人等等,以及“拯救落难闺秀的游侠骑士”。

文字的起死回生,早已不那么令人臣服了,毕竟那只是别人的男主女主,简而言之,大叔只想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暂时沉寂所有,至于众生的图景,还是原来的模样。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 绘画:Ena Swansea(美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