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遊記|文明的養成

你好,這裡是

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朵夫寫字的地方

為了不和我們失聯

請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點擊上方藍字“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 ”。

台湾游记|文明的养成

旅行的一個好處就是,你的感官會變得異常靈敏。

原本在同一個城市生活,你漸漸對周圍的人和事都變得習以為常,引不起興奮。

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你的五官就像被重新打開一樣,突然變得特別敏感,對於任何東西,都充滿好奇和新鮮。

尤其是那些和你原居城市不同的地方,尤其能引起你的注意。

但這樣的敏感也需要刻意維持,否則隨著時間推移,就會慢慢變成疲憊,甚至自我懷疑:我為什麼要到這來?

這個時候,往往是旅程最難熬的階段,可能你會沉浸在這種情緒裡,草草結束旅行。

或者,你能重新調整自己,開始以一種更為日常的眼光,看待這個陌生的地方,不戴著玫瑰眼鏡,也沒有不耐煩。

這時候,或許才是進入一座陌生城市最好的狀態。

旅行到第三天,因為身體的疲憊,我也經過了最初的興奮,最累、最孤單的時候的自我懷疑,進而到了比較淡然的階段了。

但記憶裡仍然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想要和你說說。

一點一點來講。

比如說,宗教方面。

我沒有走進一座教堂,一座土地廟,但不論在臺北、高雄,還是恆春、墾丁(是的,兩天時間,我早就跑了3座城市,難怪不累死),都隨處可見有不同的基督教會,或者土地廟。

台湾游记|文明的养成

在臺北搭公交時,我還看到一個教會的人,在公交站給一位阿姨傳教,她穿著一件綠色透明的背心,像電視裡立法委員穿著的那種小背心。

另外,還有好幾個宗教相關的電視臺,24小時在講道,印象裡有基督教和佛教,最有趣的是,佛教的宣講方式,也真的很臺灣:

我就親眼看到一箇中年的和尚,對著幾百個聽眾和電視鏡頭說:老婆是別人的,孩子是小王的,只有修行是自己的……

這真的是嚴肅認真的佛教節目嗎?

台湾游记|文明的养成

街邊除了很多基督教堂,偶爾還能看到一些類似“神愛世人”的標語,相反,不論是臺北,還是南部城市,都絕少看到政治標語,或是政治人物的海報、語錄類似的東西。

走在臺北街頭,如果你是外來的遊客,不關心臺灣的新聞,你不會知道蔡英文是誰、柯文哲是誰也不會知道這個城市現在有什麼目標,或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或大多數人應該做什麼夢。

也就是說,在這個城市生活,只要不是競選期間,政治不會來打擾你。

環保和素質

臺北這個城市的環保意識,真的是深入每個人的心。

一次在一家小店吃擔仔麵,店家提供普通的筷子,和一次性筷子兩種選擇,我很自然地拿了一次性筷子。

誰知沒過一會兒旁邊坐下來一箇中年婦女,看上去像是一個上班族,從包裡掏出了自己帶的筷子和勺子,吃起來。

看得我覺得很羞愧,再抬頭一看,在店裡吃飯的,沒有一個人在用一次性筷子。

在大陸,為了環保和衛生,或許也有一些年輕人會自帶筷子(我上大學時,有一陣也這麼做),但我從未見過一位中年女性這麼做過。

這是因為在大陸,很奇怪,現在比較注重文明素質和環保的,通常都是年輕人,而這些東西對中年人的普及,通常都要慢很多。

我不知道在臺灣是不是這樣,但我看到,一個我隨機遇到的中年女人,已經有非常自覺的環保行動了,可見環保的意識,在這裡多麼深入人心。

從臺北夜市的乾淨,也可以感受到這一點。在師大夜市,我以為會看到像大陸很多地攤那樣,汙水橫流,垃圾亂扔的景象。

讓我驚訝的是,夜市裡竟然走很久都找不到一個垃圾桶,但地上就是沒有一個垃圾,而地面上乾乾淨淨,也絕對見不到汙水,也沒有油煙亂排。

狹小的街道,只容許汽車單方向通過,但幾乎所有的小路,還是留下了顯眼的綠色的人行通道,在小街小巷裡,也有紅綠燈,而汽車走的很慢,但沒有亂按喇叭的,機車很多,但沒有亂闖紅燈,亂停放的。

台湾游记|文明的养成

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都需要考驗到這個城市的每一個人,是不是都有文明的共識和自覺。

正如《新週刊》很早之前做過的一期專題名字所說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在臺北,我感受最深的,不是一兩個人的文明和素養,而是每一個人的素質,都達到了水平線以上,這是最讓人驚訝和羨慕的,不知道他們花了多久時間,是怎麼做到的。

臺北人,讀書的也不多,但文明素養從哪兒來的呢?

最讓我奇怪的是,這樣一個文明的城市,其實閱讀率似乎也不高。

我這幾天坐地鐵、公交、高鐵,都沒見到有年輕人或中年人讀書,年輕人在地鐵裡,也是玩手機,不過是Facebook、Line、ins,還有一些視頻軟件,像是vlog之類的吧。

但比大陸好一點的是,在大陸城市,經常可見邊走路邊看手機的人,在臺灣倒是沒那麼嚴重。

這就讓我更加好奇,一個閱讀率可能並不比北京、上海、深圳高的城市,為什麼市民的普遍文明程度,會這麼高呢?

他們從哪裡接收到的這些文明素養、環保理念,以及待人處事溫文爾雅的禮貌態度呢?

有沒有可能,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和這個地方的人愛不愛讀書,是呈正相關的這種想法,只是我的偏見呢?

台湾游记|文明的养成

如果是這樣,那麼這些市民的文明素養,又是來自哪裡?

在臺北的高鐵站裡,我見到了這樣一幕,對我挺有啟發。

臺北人喜歡吃便當,尤其是在高鐵站裡,臺鐵便當是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一種懷舊便當,而且,很多人都直接坐在候車室裡吃,也有在車站站臺上,站著默默吃的。

很奇怪,他們並不以在這樣的非餐廳的公共場合吃飯是不文明的。

一開始我還不適應,在候車室裡,吃便當,後來看到很多人都這麼做,也就跟著吃了起來。

順便說一句,臺鐵的懷舊排骨便當,真的好好吃。

台湾游记|文明的养成

雖然很多人都在吃,可是都安安靜靜的,沒有人發出聲音,一箇中年的爸爸帶著兩個很小的孩子,在給他們餵飯。

兩個男孩有點吵鬧,爸爸馬上小聲制止,不準吵,坐下來。就這樣簡單兩句,沒有打罵,也沒有很兇地恐嚇,孩子也就真的聽話,坐下來吃飯,不那麼吵了。

吃完飯,爸爸收拾好便當,跟兩個孩子說:來,跟我一起去丟垃圾,兩個孩子也就跟著去了。

這一幕或許普普通通,沒有什麼特別,但在我看來,或許就是文明傳遞的途徑。

從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家長的言傳身教,再到學校裡的教導,還有電視裡的公共討論,公益組織在社交網絡和現實中的倡導等等。

文明素養或許不是經過書本,而是像這樣,很多人在說,很多人在做,大家也跟著實踐,自然而然,就養成共同的習慣了。

在這裡,文明不是讀書讀出來的,也不是背誦核心價值觀背出來的,更不是學校考試考出來的,更是大家你宣揚這個,我倡導那個,我覺得你說得有道理,就按照你的做,大家一起做出來的。

而這些,正是我們所最缺少的。

哎,又說到這些,怎麼出來玩,還想著這些東西……

不說了。

我現在在恆春,聽說廟口有夜市,我去吃東西了。

未完待續……

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下面的好看哦。

轉發和讚賞,都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