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探源

據史料證實,千百年來,無論河水如何漲落,任狂濤肆意沖刷,砥柱始終屹立中流,巍巍然也。冬季水淺,露出水面數十米;洪水季節,僅微現頂端似乎將被洪濤吞沒。然一年又一年,它仍若雄獅初醒,穩健無畏,處驚無險。不僅成為一處難見的自然景觀、更是一種華夏民族精神的象徵。

關於砥柱來歷,據說很久以前三門峽是個稱作“馬溝”的大湖,白水範茫,一望無際。操船人常以“張店塬登船,魏代嶺上岸”來形容其水域之廣。張店塬在山西平陸縣北四州山下,魏代嶺則在河南映州張茅鎮一帶,這是黃河兩岸最高的兩座大塬。過湖人需渡過四五十千米水域,方可到達目的地。此湖常常淹沒周邊農莊。到帝堯登基時,周邊生靈已是盡遭塗炭。

“中流砥柱”探源

帝堯曾指令重臣鯀率眾治水,然其奔波九年,卻因治不得法,斷無勳績,洪水依然肆虐。帝堯又令鯀的兒子大禹治水,並賜其划水寶劍、劈山巨斧。大禹聰敏好學,很快從其父治水失敗的陰影中掙脫出來,實地探察,總結前輩們治水失敗的教訓,他年紀輕輕,便對帝堯所賜劍斧應用自如,其劍所劃,水流即至,其斧所劈,山陵讓道。他登山以劍向東划水,湖水即向東棄流,豈料水至馬溝峽谷,又有大山阻隔。於是,禹揮斧“啪、啪、啪”狠劈三下,山即現出三個豁口,湖水分三路奔流東去。三個密口,把大山分成了四份。於是,後人便叫這個地方為“三門峽”。讓人料想不到的是,因為“峽”的上下落差太大,湖水因此狂棄,浪猛水急,自此操船人再也無法行船,不少船工只得賦困在家。為息浪安波,禹又在豁口下方劈出一島,用以定波鎮瀾,以使水勢減緩。其島正當大河中流,故曰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探源

砥柱來歷另一說是,很久以前黃河上有位經驗豐富的老艄公,一次他率船隊向下遊運送食鹽,船至神門,天色驟變,剎那間,峽谷裡大雨傾盆,濁浪排空,水天難辨。老航公把穩舵杆,穿過神門,眼見鹽船將被風浪推向巖壁,那老艄公正站在激流中為行船導航。船工們駛向前去欲救老人上船,卻見一襲巨浪將船穩穩推向下游,安全離開險地。船友們脫險後,驚魂未定,便拴好船立刻返回尋找老艄公,卻見他已化為一尊巨大石柱,昂首挺立於激流波濤中,成為舵手們把握航向的航標,石柱上突兀地顯現出三個大字:“朝我來!”於是,黃河兩岸的船友們又朝我來邊峽谷中把砥柱石稱作“朝我來”。

“中流砥柱”探源

傳說歸傳說,但千百年來砥柱石上那遒勁有力、數米見方的“朝我來”三個大字,卻是真真切切,那是鮮血伴著生命換來的,是船友們不知經過了多少次血的洗禮,才高度凝練出的三個字。有經驗的操船老手,闖過“三門”就會緊把舵杆,調整船頭,全神貫注朝砥柱駛去。但實際上船隻至此,已是身難由己,儘管方向定在“朝我來”,但船隨激流卻巧妙繞柱而過,化險為夷。然而,也有膽虛怕事者,惟恐撞上“朝我來”,直棄砥柱,底氣不足,以致把方向定在航道中央,結果卻是緊隨激流早早撞上神門左岸的巖壁,船毀人亡,進了鬼門關。

1960年建成的三門峽水利樞組工程蓄水發電後,浪險水惡的三門峽成為造福人類的幸福峽。

“中流砥柱”探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