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探源

据史料证实,千百年来,无论河水如何涨落,任狂涛肆意冲刷,砥柱始终屹立中流,巍巍然也。冬季水浅,露出水面数十米;洪水季节,仅微现顶端似乎将被洪涛吞没。然一年又一年,它仍若雄狮初醒,稳健无畏,处惊无险。不仅成为一处难见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

关于砥柱来历,据说很久以前三门峡是个称作“马沟”的大湖,白水范茫,一望无际。操船人常以“张店塬登船,魏代岭上岸”来形容其水域之广。张店塬在山西平陆县北四州山下,魏代岭则在河南映州张茅镇一带,这是黄河两岸最高的两座大塬。过湖人需渡过四五十千米水域,方可到达目的地。此湖常常淹没周边农庄。到帝尧登基时,周边生灵已是尽遭涂炭。

“中流砥柱”探源

帝尧曾指令重臣鲧率众治水,然其奔波九年,却因治不得法,断无勋绩,洪水依然肆虐。帝尧又令鲧的儿子大禹治水,并赐其划水宝剑、劈山巨斧。大禹聪敏好学,很快从其父治水失败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实地探察,总结前辈们治水失败的教训,他年纪轻轻,便对帝尧所赐剑斧应用自如,其剑所划,水流即至,其斧所劈,山陵让道。他登山以剑向东划水,湖水即向东弃流,岂料水至马沟峡谷,又有大山阻隔。于是,禹挥斧“啪、啪、啪”狠劈三下,山即现出三个豁口,湖水分三路奔流东去。三个密口,把大山分成了四份。于是,后人便叫这个地方为“三门峡”。让人料想不到的是,因为“峡”的上下落差太大,湖水因此狂弃,浪猛水急,自此操船人再也无法行船,不少船工只得赋困在家。为息浪安波,禹又在豁口下方劈出一岛,用以定波镇澜,以使水势减缓。其岛正当大河中流,故曰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探源

砥柱来历另一说是,很久以前黄河上有位经验丰富的老艄公,一次他率船队向下游运送食盐,船至神门,天色骤变,刹那间,峡谷里大雨倾盆,浊浪排空,水天难辨。老航公把稳舵杆,穿过神门,眼见盐船将被风浪推向岩壁,那老艄公正站在激流中为行船导航。船工们驶向前去欲救老人上船,却见一袭巨浪将船稳稳推向下游,安全离开险地。船友们脱险后,惊魂未定,便拴好船立刻返回寻找老艄公,却见他已化为一尊巨大石柱,昂首挺立于激流波涛中,成为舵手们把握航向的航标,石柱上突兀地显现出三个大字:“朝我来!”于是,黄河两岸的船友们又朝我来边峡谷中把砥柱石称作“朝我来”。

“中流砥柱”探源

传说归传说,但千百年来砥柱石上那遒劲有力、数米见方的“朝我来”三个大字,却是真真切切,那是鲜血伴着生命换来的,是船友们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血的洗礼,才高度凝练出的三个字。有经验的操船老手,闯过“三门”就会紧把舵杆,调整船头,全神贯注朝砥柱驶去。但实际上船只至此,已是身难由己,尽管方向定在“朝我来”,但船随激流却巧妙绕柱而过,化险为夷。然而,也有胆虚怕事者,惟恐撞上“朝我来”,直弃砥柱,底气不足,以致把方向定在航道中央,结果却是紧随激流早早撞上神门左岸的岩壁,船毁人亡,进了鬼门关。

1960年建成的三门峡水利枢组工程蓄水发电后,浪险水恶的三门峡成为造福人类的幸福峡。

“中流砥柱”探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