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何必作茧自缚,搬石头砸自己脚呢?

文/余念林

做人何必作茧自缚,搬石头砸自己脚呢?

公元前300多年,在战国时的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有一个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名叫姬卫鞅(后封于商,称商鞅)。秦孝公求贤若渴,招姬卫鞅入秦。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变法后,秦国做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而且,秦国因此长期凌驾于六国之上。

若说“好人有好报”,这样的人是应该得到好报的。

然而,孝公死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听到消息后,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

店主不知道他是谁,对他说:“商鞅定下规矩,留住没有身份凭证的人,我要受‘连坐’的处罚。”他只得逃往魏国避难。但是,因为他曾率领秦兵攻打魏国,所以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他只好重返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商鞅因自己变法时立下的规矩,店主不敢让他留宿,因而最终被害。

也许,历史真的是“惊人的相似”。

做人何必作茧自缚,搬石头砸自己脚呢?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嗣位。按太祖“兄终弟及”的遗训,当时有三个人有资格继任皇帝。首辅杨廷和选择了兴献王世子朱厚熜,让他成为明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嘉靖皇帝。

然而,正是他的这次选择让杨家持续三代的辉煌毁于一旦。

正德十六年(1521年),15岁的朱厚熜在杨廷和的主持下来北京继位。

当然,杨廷和肯定是想找一个既符合祖训,又听自己话的人来当皇帝,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行自己的改革。

于是,朱厚熜来京后,杨廷和便找这位未来的皇帝谈了一次话:他要朱厚熜办一个法律手续,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皇帝。这样一来,他将以孝宗儿子而不是侄子的身份继位,这叫承祧。

而朱厚熜虽年少但老成,满口答应——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答应,这个皇帝就轮不到他做了。

真是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老谋深算的杨廷和还是被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给骗了——当朱厚熜登基,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帝后,他立刻变卦了。他登基后的第六天,便下诏群臣讨论如何尊崇他的亲生父母。

当杨廷和以“承祧”原则提醒他时,这位15岁的皇帝黑下脸来,狡辩说:“孝宗本是伯父,如何变成了父亲?兴献王本是朕的生父,如何又变成了叔父?这样绕来绕去不妥当。”

从此,围绕这个问题,嘉靖与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进行了不屈不挠、无休无止的斗争,一直斗到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嘉靖如愿以偿,尊称亲生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杨廷和眼看无法挽回,愤而致仕,回到四川新都颐养天年。

还好,小皇帝念及杨廷和“捧”他上皇位的功劳,没有对杨廷和处以极刑。但嘉靖对那位曾是他老师的状元、杨廷和的儿子杨升庵就没那么好了,发配充军不说,杨升庵70多岁了都不允许其回到家乡,被迫客死云南。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杨廷和没有认识到走路无声的,除了猫,也可能是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黄鼠狼也可以给鸡拜年。天真的外表可能是老成的内心的最好外衣……

杨家最终的悲剧,正是因杨廷和而起——自拥朱厚熜为帝始,就已然如商鞅变法必须凭证住宿,自然摆脱不了最终因嘉靖而毁了杨家辉煌的结局!

正所谓自己种下的因,自得其果——这叫作作法自缚,也叫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