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之奇杨升庵的故事

奇人之奇杨升庵的故事

奇人之奇杨升庵

——评《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

宪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府之国新都在明代,就孕育了一个旷世奇才。

父亲12岁就考上举人,19岁考上进士,后来做到了明朝宰相,他就是一代名相杨廷和。

儿子更出手不凡,11岁能诗,23岁高中状元,此后,在文史哲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他就是被誉为有明一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升庵。

如果说家学渊源,到杨升庵这一代,杨家这一支踏入读书人之列不过短短四代。或许正应了那句“有志不在年高”,或许杨廷和杨升庵父子把他们家族的聪颖与天赋发挥运用到了极致,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其背后的勤奋、刻苦总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

奇人之奇杨升庵的故事

杨廷和婚后10年不育,生下杨升庵后,晚上不吃不喝,“哇哇哇”地啼哭不止。可是,心烦意乱的杨廷和为了平定自己的内心而高声念诵《中庸》,杨升庵反倒不哭了。而且杨升庵母亲黄夫人都能把《中庸》十八章一字不漏地背熟了。

这样的现象,似乎冥冥中犹如神助,实则不然,杨升庵日后的学业有成,与这种无意中的潜移默化大有干系。

伴着读书声才能入睡的孩子,23年后会果然成了状元,而且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知识改变命运”,在古代中国就有了良好的范例。

开卷有益,如果今天的家长还在为自己的儿女不学习,不会学习而发愁,或者挖空心思地高价报这班报那班,我看不如学习杨廷和,在孩子面前认真的读一读,或许有意外的精细,或许可以让孩子从此爱上学习。

奇人之奇杨升庵的故事

同为新都人,时隔数百年,作者余念林追慕先贤,与前辈同声相应于文字中,同气相求于共同的爱好中。

几百年后的余念林,在家乡优美的环境里思接今古,苦苦思索,以生动有趣的文字,客观却又压抑不住的文思与豪情,批阅浏览,广泛搜求,以崭新的视角,把自己心中的热爱化作一行行激扬的文字,爬梳整理杨升庵的事迹生平,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杨升庵。

读者读到这些,自然会随着作者一道,去追索这样的环境对造就杨升庵这样一个杰出人才的独特作用,必然会加深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活生生的理解。

奇人之奇杨升庵的故事

如果你想了解奇人之奇,如果你想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根源,不妨抽暇去认真地读一读余念林这部倾注了情感、学识的力作,尽管这部书篇幅不长,但独特的构思形式,所记录的主人公奇特的人生与探求知识过程,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家和万事兴”,除了环境,杨升庵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有一点特别突出,当别的官宦之家的家长还在为仕途斤斤计较或者纠结于得意还是失意的痛苦之中时,贵为首辅宰相的杨廷和,纠结的作为高官之后的儿子,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荣登状元宝座。

而不是借力打力,单纯凭借高官之后的身份去谋取功名。当就这一点,就不难看出杨氏一家的奇特,在这样奇特的家庭里,出现杨升庵这样的奇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