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回想起来,距离上一次采访,已过去了半年的时光。

说道这次采访,又要追溯到三个月之前。2018年10月8号,我和九臣所有编辑一起负责两本电子书的宣传,后又经过宣传工作上的协调,我有幸认识了17K小说网《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以及《新都牛人杨升庵家的明白事儿》的作者余念林。

接连几次的邀请,终于等到了余老师的应允。关于历史、关于杨升庵,我们有太多可聊的话题,有太多思想的碰撞,接下来就是采访实录喽。

采访流程:主持人提问(10个问题)+听众自由提问(3~5个问题)+答谢

采访嘉宾:余念林

主持人:慕新阳

采访主题:历史类文稿的写作、明代名人杨升庵的那些事儿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问题一

慕新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两本的内容?

余念林:好的,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各位群里的朋友们。大家从书名就可以看得出,这两个书其实是一个系列,讲的都是杨升庵家族的一些人和事。

只是第一个书名主要写的是杨升庵,每一个故事都与杨升庵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叫《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

而《新都牛人杨升庵家的明白事儿》呢,主要是写杨升庵家族的一些事儿。每一个故事都涉及杨升庵的近亲,如曾祖父、祖父、父亲、母亲、妻子和儿子。为了增加可读性,内容的安排上主要是选择杨升庵和其家人的人生各个重要时间节点以及重要事件。文中尽情演绎性地描述和刻画,让人们在了解这一家人对历史的贡献的同时,能够会心一笑。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问题二

慕新阳:您写《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杨升庵家的明白事儿》这两本书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余念林: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在《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的前言里是有表述的。这两篇作品都写于近十年前。有一天,我信步于桂湖的林荫之间,忽然间想起来这里曾经的主人,也就是杨升庵。而他是我生平最佩服的人,其中之最。于是想提笔写一写关于他,我们新都人都知道的一些故事,于是便写了。

当然,不管结果如何,我对我偶像的崇敬之意吧,也都在作品当中了(微笑)。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问题三

慕新阳:在您心中,杨升庵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呢?

余念林:杨升庵是什么样的人呢?在写作之前呢,我最佩服他的博学多才。他的大明三大才子之首的头衔就让人敬畏,也许是用词不当了(笑),而她鳌头任考的故事,最让我敬佩。在写完以后,我对他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

我认为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家风严谨,善于教育子孙。不畏强权,敢于坚持真理,用学识来传播中原文化等等。当然他也有不足,在大礼议中,因为过于刚硬,以致于被贬官到云南。又因为执念太深,一直到70多岁抑郁而亡。也许这就是文人和哲人之间的区别吧。

当然,以上也只是我一家之言哦。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问题四

慕新阳:能够写出杨升庵的生平,余老师也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吧?那么从内容到写法,这本历史人物小说和市面上大部分的历史书,有什么区别呢?

余念林:其实我的写法是东施效颦。十年前,我有幸拜读了当年明月老师的那本《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老师那种书写历史的手法,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在写作时效仿了他的写法。不仅仅以时间为序、以主人翁的视角来描写,还要以作者的视角来描写。

当年为了便于在网上传播,以主人翁家族成员重要时间节点、影响历史的重要事件为内容各成故事,加以自己的认识和评论。每个故事的篇幅都控制在一千到两千字之间,以便于读者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同时不影响阅读质量。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问题五

慕新阳:对于历史人物类书籍的写作,您有什么自己的标准吗?

余念林:有啊(思考),我的标准很简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注重可读性兼顾真实性。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问题六

慕新阳:在写作过程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余念林:嗯,我想想......最深的感受,是更深的体会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吧。别看我一个故事就千把字,总共也就五万字左右。可我所查的资料不说十倍,八倍是有的,也就是四十万字应该是有的。所以换句话说,最深的感受是:要想写好一本书,准备工作必须得做充足。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问题七

慕新阳:哇,查了四十万字的资料,准备工作真的做得好足啊,那么写作中,我们都有或苦或甜的回忆,您最难忘是哪一件呢?

余念林:这个问题,我也想想(笑)。

对了,应该是我正要写《父子同考》这篇故事时,正好网上流传一则新闻:滨州44岁的王宝峰和18岁的儿子王旭东,潍坊47岁的李大波和儿子李润东都要“上阵”了,他们的“战场”就是高考考场。

当时我正在想:怎样来写杨春和杨廷和父子同考这件事呢?当时,我爱人就在我面前说了这件事儿。于是我就用上了这个素材,并将古代的育人选人机制和现在的教育考试现状做了一个简单的评论。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问题八

慕新阳:群里有不少热爱写作的小伙伴,谈到写作常会说起“瓶颈”,就这个问题,我想代表大家请教您这个问题。

余念林:瓶颈当然是有的啊(大笑)。看过我作品的读者都应该能注意到,里面写杨升庵在云南的事儿特别少。

我遇到的瓶颈,就是当时我能查到的杨升庵在云南的资料非常少,又没有机会到云南去实地考察。解决的办法就是查不到资料,我就干脆不写了(幽默)。

当然,如果是要真正写好一本书,像我这样是不行的。如果要找资料,要尽可能地去把资料找齐,才能像一个完整的作品。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慕新阳:写作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个“苦熬”的过程,那么,您觉得写作给您带来最大的收获什么呢?

余念林:收获肯定是有的啊。

我最大的收获,从主主人翁方面来说,是更深刻地懂得了良好的家风、教育的传承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立于不败、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从我自己的方面来说呢,是有了一部网友喜欢的作品,挺有成就感的。哈哈,我的期待值还是蛮低的啊(大笑)。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慕新阳:家风的传承,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微笑),到最后一个问题啦!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这套书和杨氏家族吧。

余念林:这个问题......嗯......好吧,那我就用几句诗来总结一下吧。

杨氏一门大豪情,愚人嫩笔书不尽。

清白传家百年继,方得宰相状元寝。

慕新阳:真的不错呢。

余念林:不好意思,见笑了。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自由提问环节

慕新阳:接下来是自由提问欢迎,欢迎大家踊跃发言。余老师会着重挑选3~5个问题来作答。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嘉宾回答环节

@冉坤鹏:文中提到“杨升庵被称为云南的三大崇拜的神之一”,我之前跟一个云南的朋友说起过,可是他不信,请问老师这是真的吗?

余念林:这个说法应该是没问题的,云南一些上了年纪的学问人应该知道,我也是查了一些资料,基本能印证得出。

@欧阳茜茜:我想问一下余老师,历史人物的写作总是很难,很多作者在写作中不知道怎么来把历史人物真实呈现,希望您讲一下您是怎么把握杨升庵这个人及杨氏家族的?

余念林:其实我认为,一个历史人物是怎样的表现,要看作者是怎样去理解,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不能说谁写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呈现。而我对杨升庵及其家族的把握,在于对各种史料的收集,以及各种传说的理解。加上都是新都人,我就把他当作一名凡人而不是神来理解。

@罗诗雨:余老师你好,我很喜欢你的新都牛人杨升庵系列小说,想请问接下来还会有写类似的历史人物小说新作的打算吗?有的话,大概会选择那个历史人物呢?

余念林:

因为工作的原因,可能要休息后再写吧,可能要先写和新都有关的吧。根据资料构思大概性格,再依性格写下去。

慕新阳:因为时间原因,自由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喽。

采访余念林:写的是历史,品的是人生

最后的感谢

写在最后:一路走来,九臣采访团已经走过了四期。

在这令人难忘的四期里,我们采访过翌晗老师、车厘子老师、亭后西栗老师和此次的余念林老师。写作是一件令人有莫大成就感的事情。而采访,汲取别人的智慧,激起思想的碰触,让写作这件事情变得更加生动而真实。

期待九臣采访团第五期更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