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美,是一種含蓄內斂的美

民國時期的服飾和中國近代的政治一樣,同樣顯示出亦中亦西、華洋雜處的特點,形成了當時充滿生機的服飾景觀,的確是中國數千年以來未有的大變局。

民國的美,是一種含蓄內斂的美

01 服飾潮流走向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02 服裝形制種類及社會階層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中山裝是中西合璧

的產物,它擺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幹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樸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民國的美,是一種含蓄內斂的美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民國的美,是一種含蓄內斂的美

03 民國男子服飾

民國的美,是一種含蓄內斂的美

民國初年,男子最普遍的服裝是長袍(長衫)和馬褂。它們都是比較正式的服飾,在款式、質地、顏色和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所以它們都可以被作為禮服來穿。但是,長衫和馬褂又都可以當作便服來穿,無論身份如何,高官也好,跑腿的夥計也罷,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以敞開來穿。

04 民國女子服飾

男子服飾有如此特點,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繫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豔的服飾大潮流。

上海成為全國的時裝中心還體現在服裝界人士已經開始運用現代化的宣傳手段進行時裝的品牌打造;各大報紙、雜誌的“服裝專欄”及時傳播各種新型的服裝信息;各大影片公司的時裝專家,傾心為影片的女主角設計別緻新穎的時裝;一些大百貨公司、紡織公司、服裝公司的“時裝表演”,絲毫不亞於今天的時裝秀……當時上海的交際場所中的女裝層出不窮,不僅受到歐美的影響,還受到日本的影響。領導世界服飾潮流的巴黎服裝僅三四個月就會在上海流行起來。

民國的美,是一種含蓄內斂的美

05 歷史的重要時期

民國的美,是一種含蓄內斂的美

縱觀這一時期的服飾,沒有哪個時代的服裝式樣像20世紀那樣動盪多變:元寶領是高過耳際的,嗽叭袖是飄飄揚揚的,進口的絲襪,白色的衣服,黑色的裙子,還有軍人式的外套……交際花的濃妝豔抹,普通婦女的簡單平實。民國時期的服飾的確是和中國近代的政治一樣,同樣顯示出亦中亦西、華洋雜處的特點,形成了當時充滿生機的服飾景觀,是中國數千年以來未有的大變局。

總的來說在民國時期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出現了傳統與現代、舊與新並存的局面。

民國服飾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在吸收西方服飾的基礎上保持民族傳統,直至今日中山裝,旗袍依然被現代人推之為國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