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美,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美

民国时期的服饰和中国近代的政治一样,同样显示出亦中亦西、华洋杂处的特点,形成了当时充满生机的服饰景观,的确是中国数千年以来未有的大变局。

民国的美,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美

01 服饰潮流走向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尤其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02 服装形制种类及社会阶层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中山装是中西合璧

的产物,它摆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民国的美,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美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民国的美,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美

03 民国男子服饰

民国的美,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美

民国初年,男子最普遍的服装是长袍(长衫)和马褂。它们都是比较正式的服饰,在款式、质地、颜色和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所以它们都可以被作为礼服来穿。但是,长衫和马褂又都可以当作便服来穿,无论身份如何,高官也好,跑腿的伙计也罢,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以敞开来穿。

04 民国女子服饰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

上海成为全国的时装中心还体现在服装界人士已经开始运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进行时装的品牌打造;各大报纸、杂志的“服装专栏”及时传播各种新型的服装信息;各大影片公司的时装专家,倾心为影片的女主角设计别致新颖的时装;一些大百货公司、纺织公司、服装公司的“时装表演”,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时装秀……当时上海的交际场所中的女装层出不穷,不仅受到欧美的影响,还受到日本的影响。领导世界服饰潮流的巴黎服装仅三四个月就会在上海流行起来。

民国的美,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美

05 历史的重要时期

民国的美,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美

纵观这一时期的服饰,没有哪个时代的服装式样像20世纪那样动荡多变:元宝领是高过耳际的,嗽叭袖是飘飘扬扬的,进口的丝袜,白色的衣服,黑色的裙子,还有军人式的外套……交际花的浓妆艳抹,普通妇女的简单平实。民国时期的服饰的确是和中国近代的政治一样,同样显示出亦中亦西、华洋杂处的特点,形成了当时充满生机的服饰景观,是中国数千年以来未有的大变局。

总的来说在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出现了传统与现代、旧与新并存的局面。

民国服饰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在吸收西方服饰的基础上保持民族传统,直至今日中山装,旗袍依然被现代人推之为国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