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

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有人就說了:“誰說那個鄹人的兒子懂得禮呢?他跑進太廟來,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後,說:“這正是禮啊。”

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篇之十五

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

【品悟】

“大廟”,即太廟,是祭祀開國君主的廟,魯國太廟即周公廟。

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

“子入大廟,每事問。”孔子進入到太廟裡去問這問那,這是啥時候發生的事呢?有人說是他少年時。到太廟去參觀,凡是看到祭祀用的禮器及擺設都要發問,可見孔聖人的求知慾從小就十分強烈。但問題來了,太廟這種莊嚴肅穆的所在,平時好像並不能進去看的,大門緊閉,嚴密把守,不知何時何人帶著這位小孔丘進去參觀的。

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

還有人說是孔子去太廟參加祭祀活動時。但參加正式的祭祀,那是十分嚴肅的場合,不容許指指點點、問這問那,要規規矩矩地按照司儀行禮,心裡即使有任何疑問,也不能隨便開口問的。

大多數人認為,是在孔子年輕時,他剛剛在魯國擔任太廟的助祭。“入大廟,每事問”,不是在正式祭祀儀式上,而應該在此前的準備階段,就是祭祀的彩排,叫作演禮,在太廟進行預演,這樣的場合就可以隨時提問了。為什麼會請孔子擔任太廟助祭?據說因為孔子少年時就有知禮的名聲,都知道“鄹人之子”名叫孔丘的從小就好禮,對周禮十分熟悉,有很深的研究,在魯國有一定知名度。

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鄹”是魯國的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東南。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任鄹邑大夫,稱為“鄹人”。邑大夫是地方長官,又稱都邑大夫,跟現在的縣長或鎮長級別差不多。“鄹人之子”即孔子,就是鄹邑大夫叔梁紇的兒子。孔子既然以博學而深通周禮而具有知名度,那他應該啥都知道才對,可現在進入太廟,卻東問西問,好像啥也不懂,這就引起別人對他的疑慮了,懷疑他到底懂不懂禮,於是在背後議論他、譏笑他。“孰”誰、哪個;“孰謂”,誰說。“誰說那個鄹人的兒子懂得禮呢?他跑進太廟來,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了,就說一句話:

“是禮也。”——這正是禮啊。孔子真是大智慧,看似隨口一說,話裡卻蘊含了豐富的內涵。

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

他早有知禮之名,對周禮十分熟悉,肯定懂得很多,但在太廟裡又什麼都向人請教,所以有人說孔子真是太客氣了。其實他並不是虛情假意地裝孫子,也不是假裝不懂而故意提問刁難,更不是真的什麼都不懂,而是面對祭祀禮器的實物場景,他需要逐一加以求證確認,對其中的真偽加以辨識,來印證自己關於周禮的已知和未知。這樣的態度,既展示了孔子虛心求教的品格,同時更表明了孔子對於周禮恭敬謹慎的崇仰之情。

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

也有人對此有不同解讀,認為孔子入大廟東問西問,是明知故問。他不是不瞭解魯國太廟中那些禮器和儀式,而是感到魯國作為一個諸侯國,這樣的陳設和儀式跟其身份不相符合,很多方面都是僭越違禮的,然而又不便明說。所以問這問那,其實是在故意找茬,暗示和諷刺魯國君主不循舊典的非分之禮。

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

如果照這樣的理解,那麼最後孔子說的那三個字,後面的標點符號應該變成一個大大的問號,成為反問句:“是禮也?”——那些算是禮嗎?反問的答案當然根本不是禮。錢穆大師就認同這種觀點,他認為孔子在此表達了“一種極委婉而又極深刻之諷刺與抗議”,並且“是禮也”這三個字正是這一章“神味之深厚”的妙處。

也許大師是對的,但世上很多人還是寧可相信孔子的“每事問”,只是體現了他謙虛好學、小心求證、敬重周禮的美德。

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要問個究竟

【本文為文化學者樂道也長篇系列原創作品《回到春秋讀論語》,八佾篇第十五章《入大廟每事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大家轉發。如需閱讀作者已發文章,請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