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有人就说了:“谁说那个鄹人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来,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礼啊。”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篇之十五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

【品悟】

“大庙”,即太庙,是祭祀开国君主的庙,鲁国太庙即周公庙。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

“子入大庙,每事问。”孔子进入到太庙里去问这问那,这是啥时候发生的事呢?有人说是他少年时。到太庙去参观,凡是看到祭祀用的礼器及摆设都要发问,可见孔圣人的求知欲从小就十分强烈。但问题来了,太庙这种庄严肃穆的所在,平时好像并不能进去看的,大门紧闭,严密把守,不知何时何人带着这位小孔丘进去参观的。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

还有人说是孔子去太庙参加祭祀活动时。但参加正式的祭祀,那是十分严肃的场合,不容许指指点点、问这问那,要规规矩矩地按照司仪行礼,心里即使有任何疑问,也不能随便开口问的。

大多数人认为,是在孔子年轻时,他刚刚在鲁国担任太庙的助祭。“入大庙,每事问”,不是在正式祭祀仪式上,而应该在此前的准备阶段,就是祭祀的彩排,叫作演礼,在太庙进行预演,这样的场合就可以随时提问了。为什么会请孔子担任太庙助祭?据说因为孔子少年时就有知礼的名声,都知道“鄹人之子”名叫孔丘的从小就好礼,对周礼十分熟悉,有很深的研究,在鲁国有一定知名度。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鄹”是鲁国的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任鄹邑大夫,称为“鄹人”。邑大夫是地方长官,又称都邑大夫,跟现在的县长或镇长级别差不多。“鄹人之子”即孔子,就是鄹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孔子既然以博学而深通周礼而具有知名度,那他应该啥都知道才对,可现在进入太庙,却东问西问,好像啥也不懂,这就引起别人对他的疑虑了,怀疑他到底懂不懂礼,于是在背后议论他、讥笑他。“孰”谁、哪个;“孰谓”,谁说。“谁说那个鄹人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来,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了,就说一句话:

“是礼也。”——这正是礼啊。孔子真是大智慧,看似随口一说,话里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

他早有知礼之名,对周礼十分熟悉,肯定懂得很多,但在太庙里又什么都向人请教,所以有人说孔子真是太客气了。其实他并不是虚情假意地装孙子,也不是假装不懂而故意提问刁难,更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懂,而是面对祭祀礼器的实物场景,他需要逐一加以求证确认,对其中的真伪加以辨识,来印证自己关于周礼的已知和未知。这样的态度,既展示了孔子虚心求教的品格,同时更表明了孔子对于周礼恭敬谨慎的崇仰之情。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

也有人对此有不同解读,认为孔子入大庙东问西问,是明知故问。他不是不了解鲁国太庙中那些礼器和仪式,而是感到鲁国作为一个诸侯国,这样的陈设和仪式跟其身份不相符合,很多方面都是僭越违礼的,然而又不便明说。所以问这问那,其实是在故意找茬,暗示和讽刺鲁国君主不循旧典的非分之礼。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

如果照这样的理解,那么最后孔子说的那三个字,后面的标点符号应该变成一个大大的问号,成为反问句:“是礼也?”——那些算是礼吗?反问的答案当然根本不是礼。钱穆大师就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在此表达了“一种极委婉而又极深刻之讽刺与抗议”,并且“是礼也”这三个字正是这一章“神味之深厚”的妙处。

也许大师是对的,但世上很多人还是宁可相信孔子的“每事问”,只是体现了他谦虚好学、小心求证、敬重周礼的美德。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

【本文为文化学者乐道也长篇系列原创作品《回到春秋读论语》,八佾篇第十五章《入大庙每事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大家转发。如需阅读作者已发文章,请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