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通车两月:旅客通行效应初显 产业带动尚需时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香港入境事务处最新公布的出入境人次统计数字(圣诞节及元旦假期)显示,2018年圣诞长假前的周末(22日、23日),出境香港的旅客总人数达到了133.14万人。经港珠澳大桥的出境人数达到了9.06万,通过高铁西九龙站(早于港珠澳大桥一个月开通)出境的旅客数则是达到了10.96万人。其中,从港珠澳大桥和高铁西九龙出境的香港居民数分别为4.12万人和5.18万人。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及口岸的正式使用也同样为澳门旅游带来了“大桥效应”。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港珠澳大桥带动下,11月入境旅客同比大增15.3%,达326.6万人次。取道陆路入境的旅客同比大增47.9%,达231.5万人次,经港珠澳大桥入境人次为43.7万。另一方面,经海路入境的旅客则大幅减少33.7%至67.8万人次。

港珠澳大桥通车两月:旅客通行效应初显 产业带动尚需时间


“大桥效应”明显,旅客数量激增

世界银行全球金融、竞争力与创新局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先需要实现的即是基础设施的联通,因此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对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至少是基础设施方面的一个很大的飞跃。”他表示,大桥的通车使得粤港澳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便利了许多,同时降低了交流成本,而从长远来说,如果能实现货物、资本、技术和人员的交流,大桥的功能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与今后深中通道的建成,可以使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陆路交通运输形成网络衔接。“因为西岸地区发展空间还非常大,所以整个区域的人流、物流,包括产业配置都会有一个很大的重组和改变。”他表示,“西岸地区将来会承接更多的资金流、人流,形成更多的产业集聚。”

在张建平看来,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对于从服务业、教育、金融、高附加值培训、研发设计,到高端制造业等诸多产业都会有广泛积极的影响。“西岸地区潜力特别巨大,会率先受益。”他表示。

旅游产业已成为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最先感受“大桥效应”的产业,而随着游客数量的增长,与之相配套的购物、餐饮等领域也会随之受益。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由于大桥通车后游客的激增,香港东涌等地可能在未来会成为新的购物消费中心。“过去没有大桥的时候,内地游客比较少会去那里。”他表示,反过来,去珠海、澳门的旅客增长也可能带来类似的发展。

依照规划,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将在未来配备更多的购物与休闲功能。郭万达也表示,旅游包括不同的形态,港珠澳大桥自身的几个节点在未来可加入购物等功能,同时大桥本身也具有观光的价值。

不过,郭万达指出,尽管港珠澳大桥本身是一个重大的基础设施,能够实现珠江口一小时生活圈、工作圈,促进包括人、货物、信息等基本的生产、生活要素的流动,但大桥不应被赋予过多的功能性的要求。“要实事求是看,大桥通车本身是一个过程,政策也有一个过程。”他表示,大桥车流的增长、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对粤港澳地区经济、产业的推动作用是一个过程。

港珠澳大桥通车两月:旅客通行效应初显 产业带动尚需时间


货运量提升尚需时间 促进更多要素流通

“大桥打通的是交通,产业的发展则是靠企业家。”郭万达在采访中表示,大桥完工并通车之后的“大桥经济”或是“大桥经济圈”还需要时间去规划和建设。“这还是得靠要素流动起来之后,去看看有一些什么样的市场,能够带来哪些产业的发展。”他说。

一个月前,在港珠澳大桥通车“满月”之际,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曾对外介绍,在通行车辆方面大桥通行车辆以客车为主:客车占比97.58%,货车占比2.42%。其中,穿梭巴士和小客车占比较大,分别达44.97%和30.54%。

张建平认为,在大桥通车初期,货运领域尚看不到太大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货物的生产制造和运输存在周期。而转向通过大桥运输至香港再进一步出口出海,则还有时间上的滞后。“订单下来以后,它都会按照原来的商业模式进行设计和制造。”他说,“对于大桥这个新的通道的建成和应用,可能还需要过几个月才能慢慢地显现出来。”

张建平认为,货运应该会是未来大桥的主要应用方向,货物运输在未来将不太会受限制,成为主流的运输方式。而在客运方面,旅游大巴、酒店穿梭巴士、旅游观光车、公交车等公共运输将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郭万达指出,大桥开通初期客流明显高于货流的原因可能是珠江西岸物流流向已发生变化,以及珠三角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他看来,港珠澳大桥在十几年前设计之初希望更多承载货物运输功能,将珠江西岸的货物运送至香港,使后者成为货运中心。而现在,随着珠海、中山等地的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西岸的货物取道香港可能意味着更高的物流成本。同时,随着珠三角产业的升级转型,部分加工贸易已经转移出了珠三角。“包括港口的集装箱,增长速度其实也开始放缓了。”

此外,郭万达指出,目前港珠澳大桥的客流以旅客为主,还没有出现较大数量的通勤人流。“这也涉及到一些标准、法律、保险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没有马上去解决,也是要观察一下大桥(通车后)的情况。”他表示。

港珠澳大桥通车两月:旅客通行效应初显 产业带动尚需时间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将港珠澳三地通过陆路连接,这对于包括人才在内的人员往来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他看来,要真正实现湾区内人才的自由流动,港珠澳地区之间人员往来的限制还可以进一步放宽,尤其是对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才给予更多的通行便捷。“我觉得这样才能真正对产业有所推动,连成一片。”他说。

“要促进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动,还有各种制度上更加接轨,逐渐打通包括贸易、投资、人员往来方面的一些制度瓶颈。”曾智华也表示,“不光是有形连接,这些无形的连接在下一步也非常重要。”他认为,只要符合三地市场的需求,并且能够使港珠澳大桥被充分利用,物流或是人流均可以在未来成为大桥通行的主要内容。

21世纪经济报道 翟少辉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新华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