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專家在北京挖掘了大唐逆賊墓,出土一文物,能震懾盜墓賊

隨著這些年來考古專家的研究和發現,一座座千年前的大型古墓被發現,其中在北京豐臺區的王佐鄉林家墳村西一個叫“大疙瘩”的地方就隱藏著一座古墓,墓主是唐代史思明。

1981年,專家在北京挖掘了大唐逆賊墓,出土一文物,能震懾盜墓賊

1966年,村民在平整土地的時候發現很多漢白玉石場,後來專家又及時介入研究後發現,此處是史思明的墓室。史思明本是突厥人,原名也不叫史思明,只是因戰功卓越,被唐代皇帝隨便賜了這個漢代名。而且又因他跟安祿山同鄉,倆人混到一起後又合夥同謀謀反,策劃了“安史之亂”,佔了大唐半壁江山,逼走了皇帝,連累了楊玉環。

史思明叛亂後好歹也是個人物了,可善惡終有報,史思明也沒能真正的當上皇帝,不過自封自己是大聖燕王,年號應天,最後被自己的逆子在洛陽宮的玉芝以殿殺害。史思明死後,兒子繼承了他所有的遺產及造反後的事業。最後,史思明的屍體被運往北京,葬禮倒得很風光,以帝王規格厚葬。

1981年,專家在北京挖掘了大唐逆賊墓,出土一文物,能震懾盜墓賊

1981年,專家對史思明墓進行挖掘,墓室是標準的帶雙耳室式,雖已遭破壞,可專家還是從中發現了大量文物,像鎏金鐵馬鐙、玉冊等等,其中一件“銅坐龍”製作精美,造型奇特,高16.4釐米,頸部有個火焰珠,整條龍,呈蹲坐狀態。那這條龍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還連累了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躺槍了呢?

說起來,這件銅坐龍還是第一次在唐代帝王墓中被發現,雖然史思明是自封為帝。不過在陵墓中放這樣一件東西是不符合當時皇帝陵墓禮制的。後來專這從占卜文書中找到一項記載“推宅內……伏龍法”所以這條銅坐龍,應該被叫做伏龍。

1981年,專家在北京挖掘了大唐逆賊墓,出土一文物,能震懾盜墓賊

《宅經》中說,伏龍的放置位置很講究,而基本作用就是鎮宅,防水防火防小偷。正如《易三備》中所述的那樣“此地有伏龍,見之滅族。這對古代敬神而信鬼怪的人來說,極很大的震懾作用。

1981年,專家在北京挖掘了大唐逆賊墓,出土一文物,能震懾盜墓賊

史思明中放有伏龍也是在保護墓室不被盜,保護史思明的遺體不被打擾。可偏偏有膽大的盜墓賊還是把史思明的墓給盜了。那這事怎麼跟諸葛亮有關係了?其實也是硬扯的關係,畢竟提到伏龍,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臥龍,諸葛亮就自在稱臥龍,所以……只是這滾滾長江終逝水,不管是臥龍還是伏龍,早就已經成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