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歷史功績的另一面:大名不彰,卻福澤後世

林則徐歷史功績的另一面:大名不彰,卻福澤後世

林則徐,福建侯官人,字元撫,是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曾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川陝總督和雲貴總督等要職,兩次擔任欽差大臣,廣為人知的功績是其在兩廣總督任內,主張嚴厲禁菸,主持“虎門銷煙”,併力主抵禦英國殖民者入侵,素有“民族英雄”之稱。

作為一代名臣能官,林則徐從政40年,政績卓著,禁菸銷煙、抵禦外國侵略者僅是其歷史功績的一部分,但他在水利方面的功績——治理水患和興修水利,雖貫穿其一生,卻鮮為人知。史料記載,林則徐先後主持治理過長江、黃河、吳淞江、黃埔江、婁河、白茆河和海塘等水系;在新疆更是留下“林公渠”、“林公井”的傳奇故事。在福州,也留下了治理西湖的佳話。

林則徐歷史功績的另一面:大名不彰,卻福澤後世

林則徐坐像


一、仕途早期水利思想

公元1813年,林則徐進士及第,入翰林院做翰林庶吉士。在此期間,他特別關心研究京畿一帶的農業水利問題,廣泛收集了元、明以來興修水利的奏疏和著述,並結合自身調查研究,寫出了《北直水利書》,對北方興修水利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見地的奏議和措施,後來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將《北直水利書》改編成《畿輔水利議》。

二、治理海塘與疏浚福州西湖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則徐擔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建議興修海塘水利,親赴實地勘查海塘破損狀況,督促重修海塘水利。在他指導下修築起來的海塘,“較舊塘增高二尺許,舊制五縱五橫之外,添樁石”。十分牢固。道光八年(1828年),林則徐因父親去世回到福州守孝。當時福州西湖湖面日漸萎縮,影響了福州的農田灌溉,他便倡議重浚西湖。第二年9月疏浚完工。為了長期維護疏浚好的湖址,林則徐在西湖湖邊上砌築石駁岸,並栽種千株梅樹。西湖至今還維持著林公當年疏浚後的面積。

三、兩度治理黃河

林則徐曾兩度治理黃河,功績卓著。第一次是在1831年10月,林則徐升任東河河道總督,他頂風冒雪,進行實地勘查,為民所稱讚。第二次是在1841年4月,林則徐被清廷革職發配新疆伊犁。當時恰逢黃河決口,清廷令林則徐發配途中折往開封災區“效力贖罪”,並派大學士王鼎前往開封主持工程。林則徐夜以繼日,全力以赴,當年年底完成堵口工程,但清廷還是下旨“林則徐仍往伊犁”。

四、興修江南水利

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蘇發生大水災,林則徐認真分析水災原因在於吳淞江、黃埔江、婁河及與之相表裡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於是決定興修白茆河、婁河。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則徐升任湖廣總督。面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氾濫成災,林則徐採取“修防兼重”有力措施,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裡堤,亦無一處漫口”,保障了江漢沿岸州縣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興修新疆農田水利

在新疆發配期間,林則徐受命興修阿齊烏蘇渠,並主動捐資承修該渠最關鍵的龍口工程,並督率民夫耗時4個多月完成。至今,伊犁人民仍習慣將阿齊烏蘇渠稱為“林公渠”。在吐魯番,林則徐發現一種被當地人稱為“坎兒井”的地下水利設施,十分讚賞。在實地察看後,他將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進:增挖穿井渠,連環導引水田,使井水通流,並推廣到新疆各地,為農牧業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新疆百姓把這種“卡井”稱為“林公井”。

林則徐歷史功績的另一面:大名不彰,卻福澤後世

新疆坎兒井內部圖


總體來看,林則徐的治水政績十分突出。時至今日,其治水理念、經驗仍值得學習體會,其治理態度與其仕途其他政績一脈相承,即實心用事,真正做到“做官不可不用心”。他不管個人處境如何不同,秉持“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知難而進,以國家為重,實為民族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