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历史功绩的另一面:大名不彰,却福泽后世

林则徐历史功绩的另一面:大名不彰,却福泽后世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字元抚,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曾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川陕总督和云贵总督等要职,两次担任钦差大臣,广为人知的功绩是其在两广总督任内,主张严厉禁烟,主持“虎门销烟”,并力主抵御英国殖民者入侵,素有“民族英雄”之称。

作为一代名臣能官,林则徐从政40年,政绩卓著,禁烟销烟、抵御外国侵略者仅是其历史功绩的一部分,但他在水利方面的功绩——治理水患和兴修水利,虽贯穿其一生,却鲜为人知。史料记载,林则徐先后主持治理过长江、黄河、吴淞江、黄埔江、娄河、白茆河和海塘等水系;在新疆更是留下“林公渠”、“林公井”的传奇故事。在福州,也留下了治理西湖的佳话。

林则徐历史功绩的另一面:大名不彰,却福泽后世

林则徐坐像


一、仕途早期水利思想

公元1813年,林则徐进士及第,入翰林院做翰林庶吉士。在此期间,他特别关心研究京畿一带的农业水利问题,广泛收集了元、明以来兴修水利的奏疏和著述,并结合自身调查研究,写出了《北直水利书》,对北方兴修水利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奏议和措施,后来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将《北直水利书》改编成《畿辅水利议》。

二、治理海塘与疏浚福州西湖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则徐担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建议兴修海塘水利,亲赴实地勘查海塘破损状况,督促重修海塘水利。在他指导下修筑起来的海塘,“较旧塘增高二尺许,旧制五纵五横之外,添桩石”。十分牢固。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因父亲去世回到福州守孝。当时福州西湖湖面日渐萎缩,影响了福州的农田灌溉,他便倡议重浚西湖。第二年9月疏浚完工。为了长期维护疏浚好的湖址,林则徐在西湖湖边上砌筑石驳岸,并栽种千株梅树。西湖至今还维持着林公当年疏浚后的面积。

三、两度治理黄河

林则徐曾两度治理黄河,功绩卓著。第一次是在1831年10月,林则徐升任东河河道总督,他顶风冒雪,进行实地勘查,为民所称赞。第二次是在1841年4月,林则徐被清廷革职发配新疆伊犁。当时恰逢黄河决口,清廷令林则徐发配途中折往开封灾区“效力赎罪”,并派大学士王鼎前往开封主持工程。林则徐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当年年底完成堵口工程,但清廷还是下旨“林则徐仍往伊犁”。

四、兴修江南水利

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苏发生大水灾,林则徐认真分析水灾原因在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修防兼重”有力措施,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保障了江汉沿岸州县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兴修新疆农田水利

在新疆发配期间,林则徐受命兴修阿齐乌苏渠,并主动捐资承修该渠最关键的龙口工程,并督率民夫耗时4个多月完成。至今,伊犁人民仍习惯将阿齐乌苏渠称为“林公渠”。在吐鲁番,林则徐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坎儿井”的地下水利设施,十分赞赏。在实地察看后,他将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增挖穿井渠,连环导引水田,使井水通流,并推广到新疆各地,为农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疆百姓把这种“卡井”称为“林公井”。

林则徐历史功绩的另一面:大名不彰,却福泽后世

新疆坎儿井内部图


总体来看,林则徐的治水政绩十分突出。时至今日,其治水理念、经验仍值得学习体会,其治理态度与其仕途其他政绩一脉相承,即实心用事,真正做到“做官不可不用心”。他不管个人处境如何不同,秉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知难而进,以国家为重,实为民族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