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江丙坤:他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幕,依然在兩岸第一線奔走

2018年12月10日,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在臺北去世,終年86歲。

“學長”江丙坤:他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幕,依然在兩岸第一線奔走

(江丙坤先生,圖自視覺中國)

對於江丙坤先生的突然辭世,那些親身參與兩岸交流第一線的前輩最為扼腕。但凡深知兩岸行至今日的來之不易者,莫不敬佩這位長期為兩岸和平奔走的長者。

江先生擔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4年內,共參與8次兩岸兩會高層會談,簽署18項協議,這段時間被認為是兩會互動最緊密的時期。

而在宏大的敘事之外,江先生身體力行為兩岸搭橋的一生,也在無形之中感染著我們這些後輩。

2011年,也就是臺灣地區高校開始招收大陸學位生的第一年,筆者成為了臺北大學的交換生。時任臺北大學校長侯崇文教授在“開學前第一課”親自為我們講述了臺北大學的歷史,其中就提及時任海基會董事長江先生是本校老校友,一直服務於兩岸第一線。當時,這個早已在教科書中讀過的名字,便成為初來乍到的大陸學生們對這所學校最熟悉的認識而為人樂道。筆者也是從那時起,因為一層模糊的“校友情結”,隱約覺得如“兩岸”這樣宏大的詞語,其實可以離我們很近。

回看江先生的一生,除了曾任海基會董事長之外,他還是臺北大學受人敬重的“大學長”。1951年,青年江丙坤考上臺北大學的前身“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1953年畢業後順利考上公務人員。後來,他再度入讀已經改制的“省立法商學院”,並於1959年畢業,這是臺北大學的另一個階段。

可以說,江先生的求學和職業生涯,幾乎正好跨過了整個臺北大學的歷史。用臺北大學官網的話說:“江學長一路完整見證母校從行政專校、法商學院到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進而改制臺北大學的歷程。”

2001年,江先生眾望所歸地當選了臺北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在獲選臺北傑出校友的專刊上,他對自己與母校的淵源有一段自述,稱自己出身南投鄉下窮困農家,一路憑藉自我不斷超越與學習,才能順利完成學業、進而服務社會。1959年地政系畢業,來年考取首屆“中山獎學金”,得以赴日留學,相繼獲得東京大學碩士、博士。後來,江先生又擔任臺北大學校友總會總會長,成為凝聚校友精神的一面旗幟。

筆者在臺北大學交換期間,就讀的恰好是學校歷史最久,且與時政關係密切的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所上課程不少涉及臺灣政治、兩岸關係等問題。如今回首當年,稱得上是兩岸關係的“蜜月期”。我們不僅見證了馬英九的成功連任,還看到了ECFA的順利簽訂。這些“大事件”的背後,江學長都是重要親歷者、參與者。而從奔走在一線的江學長,到在課堂上帶著我們剖析兩岸政經動態的老師,再到課內課外與我們辯論、也與我們暢談人生的臺灣同學,正是這些由小到大,由遠及近的“現場感”,讓筆者這個“小人物”對“兩岸關係”“家國天下”這些曾經遙遠的概念有了具體的認識。

“學長”江丙坤:他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幕,依然在兩岸第一線奔走

(時任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圖自中國網)

後來,筆者懷揣學習和研究兩岸關係、做兩岸“搭橋者”的念想,赴臺灣大學政研所攻讀研究生學位。那時,江先生已經卸任海基會董事長。 在交接儀式上,蘇起教授稱江丙坤先生在2005年“連胡會”前先行赴陸是“破冰前的破冰”。而江先生自己則說,未來要多看書,多拜訪一些自己想走的地方,陪陪家人,可以多留時間給自己的太太。他還笑稱,大家未來有空也要多打電話給他約他吃飯、喝酒、打高爾夫球。

但事實上,江先生的退休生活一點也閒不下來。筆者在臺大讀研的第一學期,就收到臺北大學“江丙坤先生學術講座”的邀請函。這是侯崇文校長2010年邀請江學長依託母校設立的學術講座,創立主旨是“跳脫臺灣地域發展之限制,加強推動海峽兩岸雙方經貿合作交流,共創雙贏機會”。以“江丙坤”三字命名,實至名歸。而為講座“貢獻名字”的江先生也幾乎都會親自出席活動並作演講,為臺灣經濟謀出路,也與大家探討兩岸經貿合作的未來。

“學長”江丙坤:他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幕,依然在兩岸第一線奔走

(江丙坤先生出席講座,作者提供)

耄耋之年的江學長仍然發揮他作為校友會“大家長”的號召力,並憑藉自己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豐富經驗和社會影響力,繼續活躍在兩岸關係舞臺。正如他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幕,在兩岸經濟合作盛會上推廣臺灣農業。而以這樣的方式謝幕,對不曾停歇的江先生來說,與其說是一種巧合,倒不如說是一種必然。

注:原文發表於“上觀新聞”,發表時略有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