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太極拳關鍵是“練”中有“悟”

打好太極拳關鍵是“練”中有“悟"

作者 陝西省寶雞市隴縣中學 王彥龍

大家都知道學練太極拳,能強身健體,祛病養生,延年益壽,這項運動更適合中老年的養生鍛鍊,練好太極拳,有利於提高養生鍛鍊的效果,打好太極拳的關鍵是如法如理的學練,貴在“練”中有“悟”。縱觀太極拳的發展史,各門派的創始人的成功都說明了這一點。河北永年人楊露禪曾先後三次赴河南溫縣陳家溝向一代宗師陳長興學習陳式太極拳,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立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從學楊露禪陳式太極拳老架,後又從學陳清平趙堡架,經過修改r創立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曾從師李魁垣、及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學習形意拳,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含一體而創立了孫式太極拳等等,各家各派的創始人,都是在學習他人的長處,並在習練中悟出了太極拳的真諦後,結合自己的實踐特點而創立了獨樹一幟的太極拳門派。這樣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講,就是在師傅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勤奮習練、刻苦奮鬥中“悟”出來的。

隨著太極拳的宣傳、推廣,許許多多的加入到了習練太極拳的大軍中來,社會上各種各樣太極拳表演、比賽活動如火如荼的開展,把學練太極拳在全國範圍內推向了高潮,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我們學練太極拳的人,應把重點放在對太極拳實質的領悟上,不要放在片面追求動作的優美、華麗上,這樣才能提高祛病養生、強身健體的效果,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那怎樣才能領悟呢?

筆者結合自己的練拳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以資愛好太極拳的人們提升太極運動水平,達到祛病養生、延年益壽的目的。

"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是各類太極拳所共同遵循的原則,也是其他各類各派拳種所具備的特點,它要求人們不管打那一套拳,從預備開始就要排除雜念、靜心習練,行拳過程中不說話,不思考問題,滿腦子都是太極拳動作概念,全身心放鬆、心境坦然,自始至終,腳i輕起輕放,邁步如貓行(捕鼠之動作),上肢用勁如抽絲,這樣就進入到了太極狀態,也就是對"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這個特點你“悟”入了,體現出來了。

“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這一特點要求習練者在行拳過程中,在九個主要關節(頸、脊、腰、胯、膝、踝、肩、肘和畹)放鬆的前提下,相互協調、互相配合,使勁力的流動暢通無滯塞。譬如陳式太極拳的掩手肱錘,腳用力蹬地的同時轉腰、送胯、抖肩、運肘和腕,將拳快速彈抖而出,那麼頸力的流動就自丹田出、經腳爆發力蹬地反彈上行、由胯、腰、脊、肩、腕快速送出拳面,而形成強有力的彈抖力進攻對方,這個過程快速、流暢不滯塞,這就是節節貫串,;還譬如楊式85式太極拳的翻身披身錘,雖然外形柔和,但勁力的流動卻帶有堅剛之勢,通過轉腰松胯、擺肩、運肘、旋腕,將勁力由下而上從拳背發出去,形成向前下方打壓之勢,這個過程如打的如法如理,那麼節節貫串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象武當太乙游龍拳的白蛇纏身、展望前程、雙龍戲球將這一原則體現的淋離盡致,勁力從丹田出作用於腿腳,隨重心轉換、虛實變化、兩腳用力蹬地、把勁力由下至上,通過轉腰松胯、運脊、松肩傳於手臂,如果各主要關節放鬆、配合的好,那麼節節貫串、一動全身皆動的態勢就會表現出來。

總之,行拳的過程就是悟的過程,也就是慢慢體會的過程,整套拳路的練習過程中,太極拳的意氣運動、彈性運劫、節節貫串運動、一氣呵成運動、剛柔相濟運動等特點都體會到了、悟到了,那就恭喜你悟入了太極拳境界啦。楊式太極拳、武當太乙游龍拳、趙堡太極拳等外柔內剛、剛柔相濟,陳式太極拳剛柔並濟等等,都需要我們學練太極拳的愛好者,在習練太極拳的實踐中仔細去體會、慢慢去領悟,才能提高我們打太極拳的水平,增強祛病養生、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

打好太極拳關鍵是“練”中有“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