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过台湾”,一位丰润古琴大师的多舛人生

如果你去过台湾省,或了解当地的移民文化,会或多或少接触到一个概念:“唐山过台湾”。这里的“唐山”自“大唐江山“简化而来,指的是是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对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大陆故土的总称。当时人数众多的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垦,便被他们情意绵绵地称为“唐山过台湾”。

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位地地道道的真·河北唐山人来到了台湾。扎根宝岛后,他不仅成为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徒弟,更在晚年被誉为台湾省古琴界的教父级人物,这个人就是孙毓芹,一位来自丰润的古琴大师。

“唐山过台湾”,一位丰润古琴大师的多舛人生

孙毓芹

孙毓芹,字泮生,现代梅庵派琴家,台湾古琴大师,台湾古琴界教父级人物。1915年农历七月十九生于河北丰润马驹桥村(现唐山市路北区),1990年4月14日在台北因病去世,享年75岁。

琴音袅袅解相思

受到家学的影响,孙毓芹少年时即喜好文艺、音乐、绘画、艺术及武术。十五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正式学习古琴,师傅是在当时唐山颇有声誉的田畴先生。三年的学琴时间对他来说不算长,但是对于个人的气质、性格却起了相当大的影响。

“唐山过台湾”,一位丰润古琴大师的多舛人生

1942年,孙毓芹从北京中国学院毕业,主修政经。婚后不久便从军,1948年随部队开拔匆匆离开驻地唐山,后又去了台湾,可以说是戎马半生。当时其子凤山只有六岁,谁也未曾想到,这一别便是永诀。

据孙毓芹的学生介绍,初到台湾岛的那几年,虽然孙公有军衔,可保衣食无忧,但四下举目无亲,古琴几乎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50年代初的台湾岛,才刚刚脱离日本统治不久,文化长期同大陆绝缘,故不少大陆常见的事物在这里难觅踪迹,古琴便是这其中之一。然物质的匮乏并未阻断他对古琴艺术的追求,于是他便开始着手自制乐器。为了研究造琴,孙毓芹花了很大心血,对古书上所述的造琴法仔细分析,并且做出试验和改进,有时为了造琴的特殊需求,他还会自己发明一些工具来应用。

琴,越做越好,孙毓芹赴台后最初的十几年所用之琴皆为自制,且有让与同好者。还有一些弟子向孙毓芹先生学斫琴。在孙毓芹及其弟子的共同努力下,岛内琴人受惠良多。

琴声悠扬响宝岛

1959年,孙毓芹结识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遂向其学习禅论。此后,他的作品又多了几分禅韵。

“唐山过台湾”,一位丰润古琴大师的多舛人生

孙毓芹(左一)、南怀瑾(下)和其他同仁

1960年,孙毓芹拜章志荪先生为师,继续精进古琴技艺。章志荪先生过世后,孙毓芹先生传其衣钵,成为现代梅庵琴家的代表人物。

作为一代古琴大师,孙毓芹留有一张存世专辑——《孙毓芹先生古琴遗音逸辑》,收录了《归去来辞》《忆故人》《梅花三弄》《醉渔唱晚》等经典曲目,闭目聆听,曲声宛转悠扬,回味悠长。

“唐山过台湾”,一位丰润古琴大师的多舛人生

孙毓芹的琴妙在哪里?他的学生陈雯曾这样评价:“不论是弹琴或是斲(zhuó)琴,对孙公而言都是为了自己爱好此道,并不为其他。所以他的艺术风格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与特点,具有北方人的刚毅、又有文人的底蕴,乐中有情、有诗、有画。……孙公弹琴下指坚实有力,坚中带松;左手音韵深厚,潇洒而自然,情到而不造作,注重左手吟、猱( náo)、绰、注(均指古琴技法)的处理。”

1972年,孙毓芹在台湾国立艺专国乐科担任的古琴教学工作。1982年,他又在台湾国立艺术学院教琴。孙毓芹的弟子众多,桃李遍布台湾,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弟子照料,独自漂泊的生活算是多了一份慰藉。

“唐山过台湾”,一位丰润古琴大师的多舛人生

倾尽孙毓芹毕生心血的专著《缦馀随笔》

孙毓芹不仅琴艺超绝,书法也是一流,字写得十分雅气。台湾老古公司出版的书,有许多封面题字都出自他的笔墨。

“唐山过台湾”,一位丰润古琴大师的多舛人生

孙毓芹书法作品

为了表彰孙毓芹的艺术造诣,1985年他被授予“薪传奖”,1989年得到民族艺师奖。薪传奖是相关部门对文化艺术工作者在精神上的一种肯定与鼓励,民族艺师则是在台湾省艺术领域里的最高荣誉。

此外,孙毓芹在生活中除了琴棋书画,他又对易理、占卜、养马、养鸟、养老鹰、茶道、作诗、烹饪等技艺无一不通,是一个真正多才多艺的传统文人。

琴弦里的乡愁

一海之隔,浓浓的乡愁纠缠着孙毓芹的后半生。自从来到台湾,孙毓芹没有再组家庭,唯有琴声作伴,排遣抑郁。

1984年,此时的孙毓芹已经离开家乡整整36年,适逢改革开放,两岸关系缓和,一缕春风吹来了一封来自美国的家书,寄信者是孙毓芹在北京邮电学院任教的侄子海山。

“唐山过台湾”,一位丰润古琴大师的多舛人生

“披书难禁泪滂沱”,见到家乡的书信,孙毓芹不禁老泪纵横。几经思踱他写成了回信,一首长诗以诉衷肠。

离家三十六年初得侄儿家书孙毓芹浮生若梦梦何为,盼到龙锺一纸书。反复读来还读去,隔窗冷雨听鸡鸣。披书难禁泪滂沱,一日不知看几过。庐舍成墟灾震后,梦魂犹绕故园多。浮生若梦梦如烟,一纸家书和泪看。啼笑皆非难作主,愧然念载扣禅关。蜀道何如世道难,流离风雨几辛酸。雄心老去消磨尽,只乞今生度玉关。

孙毓芹虽然思乡心切,但是多年累积的痼疾使他无法远途出行,只能申请其子凤山来台湾探亲。1989年,几经周折终于办成了手续,失散多年的亲人,眼看就要重新团聚。

“唐山过台湾”,一位丰润古琴大师的多舛人生

孙毓芹晚年旧影 摄于1989年7月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探病”竟成了“奔丧”。1990年4月14日,孙毓芹在台北因病去世,享年75岁。4月25日,儿子凤山跨越海峡之隔来到父亲身边,带走了他的骨灰,却带不走无尽的遗憾。

孙毓芹逝世后,在其学生的努力和台湾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吴瑞泉及该校校长凌嵩郎的支持下,成立了“民族艺师孙毓芹先生古琴纪念室”,陈列了孙毓芹平的字画、书籍、录音资料、古琴等物。

说起唐山的音乐艺术,人们往往第一反应是评剧、乐亭大鼓一类的世俗曲艺。很难联想,这座140年历史的工业城市诞生过古琴艺术大家。“唐山过台湾”,虽然孙毓芹的琴音远在海峡对岸,但我们相信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乡音不会只剩下一声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