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看范冰冰,都是一个美国人策划的大阴谋?


原来我们看范冰冰,都是一个美国人策划的大阴谋?


今天很想聊聊“细思极恐”。

细思极恐,是种什么效果?是那种乍看不经意,仔细想想便被惊得收缩了瞳孔的感觉。

这些天看到几篇文章,《奶头战略,细思极恐》《奶头战略,温柔下的绝望》《奶头战略,摧残中华民族的根基》……光看标题,不少人已经被吓到了。可以预见,“震惊体”已经让人产生了视觉疲劳,阴魂不散、一脉相承的“细思极恐体”将成为新任接班人。

原来我们看范冰冰,都是一个美国人策划的大阴谋?

原来我们看范冰冰,都是一个美国人策划的大阴谋?

有些文章还在开头十分贴心地“科普”了奶头理论:


原来我们看范冰冰,都是一个美国人策划的大阴谋?



一个美国人提出了一套理论,目的就是要搞垮中华民族,而且他还在逐渐“得逞”,简直十恶不赦。文章还以十分牵强的逻辑佐证了这样一个结论:游戏、明星、娱乐新闻都是有害的,是陷阱,是吞噬掉大家独立思考能力的恶魔。

还好有较真的人。传播学研究者 @方可成 通过谷歌搜索 tittytainment 这个词,发现出来的结果大多是中文或德文的。原来,最早介绍这一“理论”的,是两名德国记者,汉斯·彼得⋅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据说,当时他们得以参加在美国旧金山的费尔蒙特酒店举行的一场会议,布热津斯基是与会者之一。会后,他们将见闻写在了《全球化陷阱(Die Globalisierungsfalle: Der Angriff auf Demokratie und Wohlstand)》一书中,这是针对这一理论唯一的源头信息。而在维基百科的英文版本(维基百科的英文版本被视作最严谨的版本)中,并未找到这个词条。

加之 “titty” 在英文中是个并不正式的词汇,所以这套理论实则有待考证。

将其作为证明明星、网红、抖音等有害的论据,也难以令人信服。

实际上,通读此文就能明显感受到,这篇文章论调极其老套,阴谋论气质浓郁,如今再次被翻出来,大约是因为范冰冰阴阳合同案尘埃落定,近九亿的巨额罚款占了两天热搜,不少自媒体借机吸收流量之举。

文章的营销逻辑也很好理解:当司空见惯的现象被指背后有了不得的所谓“真相”,并拿出一套普及性不高的理论作依据,再配几张“始作俑者”面色阴鸷的图,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论述下来,所达到的效果已经不是煽风点火,简直是鼓风机。

鼓吹这一理论的人,自己站在高处作貌似清醒的痛心疾首状,一边收割着流量一边为读者制造恐慌和焦虑。

而吃瓜群众们浸在互联网大缸多年,为啥还愿“细思极恐”?一项针对阴谋论的心理学研究认为,相信阴谋论是人们对不确定世界的一种应对机制——有人为自己的不安与迷惑找到了一个似乎说得通的理由,还将自己身上的责任以及必须付出的辛苦推的一干二净,当然是多数人喜闻乐见的。不过,不少人在转发此文时,表示从此“拒绝被娱乐”;但听到李晨为范冰冰发声时,还是要扭过头问一句,他怎么说?

这就很诚实嘛。


原来我们看范冰冰,都是一个美国人策划的大阴谋?



现如今有两种现象非常有意思,科学家得不到关注,一会怪明星网红,一会怪小鲜肉,一会怪记者,一会又要怪一些国外很长的名字;人们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一会要游戏买单,一会要微博买单,一会要抖音买单,一会又要一些国外很长的名字买单。

针对这些月经话题,观澜君曾多次单独发文讨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看看明星,调剂生活,放松身心,怎么就不堪了呢?只看到有人在机场堵爱豆,殊不知深山老林还有埋头发奋的科研工作者呢。

大家看几个明星,不过是因为看得懂罢了。这也是现代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们自然会把注意力投向这些光彩照人的形象上。但这没什么,毕竟在明星身上投射自己的一点生活期待,才是多数人的常态。

至于痛心疾首的人,最好也消消气。这么容易就把风气带坏了?说实话,“你只能看这个,不能看那个”的道德绑架才是最坏的风气。这种强制,看似是一种所谓正能量的引导,实则是对全社会的道德绑架,仿佛不如何如何社会就会如何如何,也必然将社会引入道德空虚,充斥着假大空。

追逐科学家还是流量明星并不重要,更偏爱哪一个也并非罪过,不要让道德绑架占据了生活的全部,人各有志、各得其所的社会才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社会;人人有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选择关注什么的权利,才有美好生活。

量子纠缠领域的科学家潘建伟曾公开说过这样一个事例,他去阿尔卑斯山脉旅行,在当地乡村碰到一位80多岁、坐轮椅的老太太。当这位老人了解到潘建伟是从事量子隐形传态研究的时候,脱口而出:“我知道你的研究工作,我读过你们在《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我尽力了,但是没看懂。”一个坐轮椅的老太太,可能生活都无法自理,但仍然保持着对科学的兴趣。实际上,正是轻松自由、从容不迫的环境,才能催生出对于科学知识与真理的真正热爱,这样的文化氛围才是滋生大师、滋生深层次发现的极好土壤。

据观澜君统计,对奶头理论“细思极恐”的不少自媒体大号,仅靠着从各种角度消费范冰冰一人,就造出了不少十万加,其精神分裂程度可想而知。再探讨“注意力经济”已是老调重弹,但如今看来,注意力经济仍然是个中性词,上述文中所批判的博眼球的网红明星,与此等灌输毒奶鼓动社会情绪行为的流量变现逻辑并无不同。

但从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上看,前者无非让人感觉消磨了时间,后者却以自己都辨不明是非的论调愚人心智,甚至煽动民族情绪。与之类似的,还有诸如《世道是怎么变坏的》以及《被XX毁掉的中国女人/男人》等套路文。其共同点如出一辙:

门槛低,好理解;乍看正义凛然,实则没什么价值观,唯一坚定的即是:不怪我,都怪你们。这种情绪的可怕之处在于,以无端愤懑消解人的质疑、希望,消解个人奋斗与理想主义。

要承认,娱乐是人的天性。从远古壁画上走下的篝火歌舞,现已转向更丰富的载体,拓展出更丰富的方式。娱乐需求在技术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或许会退居二线,但人类早已走出了山洞,走出了大峡谷,生产力的发展所提供的多样化选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倘若连合法范围内的爱好、休闲娱乐都要“细思极恐”一番,难得的休闲要被“计划”,人人将个人精神需求自发自愿地被“专制”,那才是真正值得恐惧的事情。

互联网的发展,让互联网企业不断思考平台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它也让我们思考,我们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这既是阵线的转移,也是思维的开放与变革。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说到底,不管被喂到嘴边的是什么奶,拥有常识、知识以及基于此之上的判断力,在笃定的人生观中自由发展,才不会总是“细思极恐”。


原来我们看范冰冰,都是一个美国人策划的大阴谋?



• end •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张 扬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