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无第一,汤无第二

中国人干什么都爱争个名头,排个十大面条五大面条之类,关于中华面条哪家强,至今是各地千人千面的喋喋不休。北方面的精髓,在于北方大汉用一膀子力气,把手工劲道揉入原麦面团,再抻再拉再削皆有筋骨,吃在口中有植物纤维变肉质感的弹力,吻合了人最原始的食肉天性。虽喜清汤却下重油,一碗面就似一碗"肉",无论多饿,吃完总能原地满血复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州拉面虽遍地可寻,但外地多如牛毛的兰州拉面假得想让你报警,吃起来总不是当地那个味儿。在甘肃本地,吾穆勒的牛肉、占国的辣油、马子禄的萝卜,每家都有自己的强项,即便街头随入一家,来碗二细,加个肉蛋双飞,保管你"哧溜哧溜"放不下筷子。

面无第一,汤无第二

兰州拉面

老陕的面条多如牛毛,一市一县都有自己的吃法,臊子面、饸饸面、丁丁面、窝窝面,每一样都有吃货们编出的口诀。像地道岐山臊子面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听起来就口水横流。

面无第一,汤无第二

陕西臊子面

山西刀削面,形成了美食与演义的一套体系,讲的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眼中所见快刀下去,心中就期盼着面端上来。高超的工艺技术拿下了大多数人的胃。其他如浆水面、搅团、芋儿面、扁豆面、打卤面、炸酱面一类,都在北方不显山不露水,是地道的地域特色,偶尔吃起可以,接受度却远不及前面这些了。

面无第一,汤无第二

山西刀切面

对于嗦粉南派,面条以四川担担面、武汉热干面出名,南方的面更注重于料,对于配料的研究和制作高于面本身。中原的河南烩面一直低调务实,外省虽不常见,但每一家都是自生自长,羊肉羊骨熬白汤,实材实料给面条,吃起来很让人惊艳。

面无第一,汤无第二

四川担担面

面无第一,汤无第二

河南烩面

所谓面无第一就如同文无第一,毕竟众口难调,所以各有拥趸。真正饿急了,恐怕想的还是家乡的面条。

中国人最讲究汤养生,原汤化原食。南方人吃米饭,无论饭前饭后,必须来碗汤,把这饱腹感进一步转化成饭菜的余味绕肠。所谓汤无第二,即是说好面汤只有一种,要则非在加了多少山珍海味,只在汤入面味一条。正如李渔所说:"汤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

南方的面劲道不够,便用高汤来凑。就像周总理当时宴请外宾的国宴"开水白菜",妙诀亦在高汤。先用大筒子骨和鸡肉熬汤,在用鸡胸肉切沫接续过滤肉脂,反复几道后汤清如开水,再烫娃娃菜心,用这样的高汤下面,已经不需要再加肉、酱、菜了,其工序制作已超出面的本性。

面无第一,汤无第二

国宴“开水白菜”

高汤之下,即便下的切面挂面,自然也美味无匹。更何况南方人自知面本身的缺憾,便多用龙须面,索性打碎这劲道,清汤之下,面柔弱无骨,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顺滑鲜美了。

阳春面是苏式汤面的一种,苏式汤面最考究的也是面汤,不加上任何菜肴配料而只有汤的面条,汤要清而不油,味要鲜而食后口不干。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面条韧糯滑爽,汤清味鲜,葱油香郁四溢。

面无第一,汤无第二

阳春面

昆山奥灶面以龙须面为主,却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小料冲汤"指不用大锅拼汤,而是根据来客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

面无第一,汤无第二

昆山奥灶面

安徽的淮南牛肉汤,有清汤派和红汤派。红汤派要用卤得红红稠稠的牛肉汤,汤里加入各种调料。鲜辣的酱汁与面融合,再加上同样入味的切片好牛肉,虽然是手切面,但汤已足够让人心醉,于是一碗面吃的眼泪鼻涕齐飞,却舍不得丢下筷子。

面无第一,汤无第二

淮南牛肉汤面

李渔曾说:"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凛冬饥夜,没有什么比一碗面来的更满意; 忙中饱腹,也没有什么比一碗面来的更爽利。冬天里,我有一碗面,足以慰平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