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鋼、舞陽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條跨越千年的母親河

舞鋼、舞陽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條跨越千年的母親河

三里河 攝影 南軻

相對於中華名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來說,舞鋼是一個年輕的城市。舞鋼的來歷,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舞鋼其實就是舞陽鋼鐵公司的簡稱,舞陽鋼鐵公司來源於舞陽,而舞陽這個名字則源自一條古老的河流——舞水,那舞水又源自何處?為何叫舞水?筆者經過查閱歷史文獻資料,撰成此文以饗讀者。

因舞水得名

我國古代行政區劃大多以山、河為界劃分,依據“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的命名原則命名。最早先民選擇定居點時,大多會擇水而居,定居點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因此很多地名都因此而來。在我們河南就有洛陽、濮陽、汝陽、淮陽、泌陽、湯陰等。最具代表意義的,當屬陝西省咸陽市,因其位於渭水之北、嵕山以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鹹”字意為“都、全部”,故咸陽之意為“山水都是陽”。

舞鋼、舞陽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條跨越千年的母親河

《中國歷史地圖集》載戰國時期舞水

舞陽,顧名思義,其位於舞水之陽。

唐《元和郡縣圖志》:“舞陽縣。在舞水之陽,因名。”

北宋《太平寰宇記》:“舞陽縣。在舞水之陽,因以名縣。”

《大元一統志》:“舞水,在方城縣之舞陽廢城北六十里。漢置舞陽縣,以其在舞水之陽也。”

《大明一統志》:“舞陽縣,在州東北一百四十里,本漢舊縣,屬南陽郡,以在舞水之陽,故名”。

明舞陽縣令王騏作詩《舞水流清》:“源泉混混無時息,岸畔旋歸三里河。一派清流頻輾轉,四時和氣自婆娑。能穿大地為□液,解入長淮作碧波。千古邑名由此始,至今官宦守廉多。”

清初《讀史方輿紀要》:“舞陽縣……應劭曰:‘在舞水之陽,因名。'”

乾隆十年《舞陽縣誌》:“沿革。夏禹時名舞陽,以邑在潕水之陽,故名,潕同舞。”

由上述文獻記載可知,唐宋以來的地理書籍都記載了舞陽縣的來歷,就是位於舞水之陽,也就是處於舞水的北岸而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與此相對應,舞水之南還有一個舞陰縣,屬漢置縣,今天舞鋼市的南部地區在漢朝時候就屬於舞陰縣,縣治在今泌陽縣羊冊鎮古城村,古城村村名也來源於此。舞陰縣在唐朝時候被廢,之後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時至今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曾經有過舞陰縣。

舞水在哪?

上文所說的舞水為淮河支流洪河上游,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從今天看,舞水大致包括葉縣境內的甘江河,舞鋼、舞陽境內的淃河,舞鋼市境內的三里河。明清時期舞陽境內人們習慣把縣城南的三里河叫做舞水。

舞鋼、舞陽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條跨越千年的母親河

清末汪士鐸《水經注圖》記載的“潕水 ”

許多古代著作裡都提到過舞水。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潕。水,出南陽舞陰,東入潁水,從水無聲,文甫切。”北魏時酈道元《水經注》有一節《潕水》專門記載這條河流,“山海經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東流於滎,經書扶予者,其山之異名。”

舞鋼、舞陽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條跨越千年的母親河

《說文解字》中的篆書“ 潕”字

歷史上,舞水水道多次變遷,名稱幾經變化。根據史書記載,歷史上曾用過“”“潕”“㵲”“舞”等通假字表示這同一條河流。原舞水河道發源於舞鋼市、方城縣、泌陽縣交界的伏牛山脈,流經葉縣、舞陽(包括舞鋼),在西平縣入洪河。元順帝至正年間,為杜絕舞陽縣城水患,在舞陽縣卸甲店鍋垛口處修壩,向北鑿渠12裡,改入澧河。

為什麼叫舞水?

一、因水勢得名

清初《讀史方輿紀要》:“泌陽縣。潕水,在縣北。志雲:自平地湧出,如飛舞然,東北流達於舞陽縣東南,又東如於汝。舞陰、舞陽,皆以此水名也。”

《乾隆府廳州縣圖志》:“泌陽縣。舞水,源出縣西北,亦作潕水,平地湧出,勢若飛舞,東北流經葉縣東南,名幹江河,又東經舞陽縣南,為三里河,其南有舞泉流入焉,又東合淃河、滾河入汝寧府界。”

清道光十五年《舞陽縣誌》:“舞泉:三里河,即乾江河,源出於裕州西境,由北而南而東而北,至卸甲店入境,又直趨東南,勢如飛舞,殆以此得名與,至城南去入淮處其程已歷十之九,河中一泉,謂之舞泉,泉以舞得名耳,謂舞以泉得名豈可乎。”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潕,水,出南陽舞陰,東入潁。南陽郡舞陰,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泌陽縣。水經曰,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東過其縣南,又東過西平縣北,又東過郾縣南,又東過定潁縣北,東入於汝。酈雲,潕水過潕陰縣北,不出其南,又去郾縣遠,不得過,今水道提綱序汝水不言潕水源流,惟方輿紀要引舊志雲,潕水出泌陽縣北,自平地湧出,如飛舞然,東北流達舞陽縣,東南為三里河,又東入於汝。”

為什麼起名舞水,據以上史書記載,主要因為此河水量很大,浪花飛濺似舞,故名舞水。

這種說法尤其自明清以來很流行,筆者認為此一說法得以流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條河流古時經常氾濫成災,元朝時期又因此而改河入澧,水量巨大深入人心。二是容易從字面意思理解,舞就是跳舞的意思,引申為水花飛舞。

這種說法感覺有附會之意,本末倒置。因為舞水是發源於舞鋼、泌陽、方城交界地區的伏牛山脈餘脈,是由幾條從山上滲下的小溪匯流而成的,不可能有像志書中記載的“平地湧出,如飛舞然”那樣大的水量,而且發源地方城、泌陽當地古代縣誌並未記載這條河流,而是下游的舞陽記載其名稱來歷,有可能是先有舞陽、舞水之名,後人附會其意。

二、因舞泉得名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指的是一個水泉。

《大明一統志》:“舞水泉,在舞陽縣東南三里河南岸,泉踴躍若舞,舞陽之名取此。”

舞鋼、舞陽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條跨越千年的母親河

乾隆十年《舞陽縣誌》載舞陽縣域圖

明《郡縣釋名》:“舞陽,漢名,以在舞水之陽也,舞水泉,在縣東南三里,泉水踴躍若舞……”

清初《讀史方輿紀要》:“舞陽縣。舞水,在縣南。自泌陽縣流入境。志雲:今縣東南有舞水,泉湧躍若舞,流為三里河,即潕水也。舞陽之名以此。”清乾隆十年《舞陽縣誌》:“舞泉:在城正南三里河,水湧如舞,邑名義取諸此。”

清道光十五年《舞陽縣誌》:“舞泉:三里河,即乾江河,源出於裕州西境,由北而南而東而北,至卸甲店入境,又直趨東南,勢如飛舞,殆以此得與,至城南去入淮處其程已歷十之九,河中一泉,謂之舞泉,泉以舞得名耳,謂舞以泉得名豈可乎。”

清舞陽縣令蘇虔《舞水流清》:“泉飛如舞浸青蕪,石激翻波迸玉珠。冷送細流渠草翠,清歸遠岫岸楓朱。流分田稻香埀粒,光映漁舟酒在壺,何處暮鍾催日落,澄澄天漢月輪孤。”

《大明一統志》《郡縣釋名》《郡縣釋名》解釋舞水大多取材於古代《舞陽縣誌》。根據這種解釋,當時在舞陽三里河以南(現舞鋼市棗林鎮)存在一個泉水,像趵突泉一樣,勢若飛舞,名叫舞泉,所以,大家就附會說舞水依據舞泉名字命名。其實這是本末倒置,是先有舞水,再有舞泉之名。因為這條河流在戰國以前就存在其名,而且跨度很大,當時分屬於魏國、韓國、楚國三國,就算當時就有一個泉水,三國不可能同時把這條河流稱作舞泉水。

三、因許國得名

據原《舞鋼市志》主編董文安《從郭震〈古劍篇〉說到舞鋼上古史》一文考證:春秋時期許國曾遷至葉縣附近,舞水(當時不叫舞水,不知道叫什麼)在附近流過,原許國國民懷念故國,把此河叫做許河。因古文中,“許”通“鄦”,就記載成了鄦河,後來把“鄦”字去掉邑旁,換成了水旁,表示河流,就變成了“潕”水,“潕”通“舞”,慢慢演變成了舞水。

此種說法,筆者感覺有兩點存疑。一是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許國曾經六次遷徙。第二次和第四次遷到葉,但其餘四個地方河流並未聽說有改作潕水的。唯一一條重名的“潕水”位於現湖南懷化市,但是許並未遷徙到那裡。二是筆者不相信春秋時期一個顛沛流離的小國許國,在遷徙到一個地方時可以改變一條跨越幾個國家的河流的名字。

四、筆者的猜想

筆者查到最早記載舞水河流的古書為東漢班固的《漢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水經注》是酈道元為《水經》作的注。《水經》一書成書時代和作者目前學界有爭議,大概就是漢朝或者晚一些的魏晉時期。《漢書》用的是“舞”字,《說文解字》《水經注》用的是“潕”字。無法確定哪個是水的本字。

舞鋼、舞陽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條跨越千年的母親河

《字源》記載“舞”字源流

“舞”和“潕”有什麼不同呢?

因為“潕”是水旁加上“無”字會意而成的,所以先說“舞”和“無”。

觀察二字的源流圖,可以發現,“舞”和“無”都是會意字。“無”是“舞”的初文。二者本意一樣,在甲骨文中是一樣的,像一個人手拿著兩物在跳舞。後來字形慢慢發生變化,在字下加了兩隻腳,造出了“舞”字,表示手舞足蹈之意。

舞鋼、舞陽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條跨越千年的母親河

《字源》記載“ 無”字源流

“潕”與“無”一樣,也是會意字,在甲骨文上找不到,估計為後來造字。“潕”與“無”相比,多了水旁,觀察“潕”字篆書,右半邊和“無”字篆書一樣。所以,“潕”字與“舞”字,筆者認為本意都是表示一個人手拿兩物跳舞的意思,不同的是“潕”字表示在河邊跳舞。商周時期,人民用舞蹈來祈雨或祭祀,所以,筆者認為,古人給這條河起名叫“舞水”或者“潕水”,應是對當時這種祭祀活動的記錄。

舞鋼、舞陽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條跨越千年的母親河

《字源》記載“ 鄦”字源流

舞陽縣賈湖遺址考古證明,這是一處距今9000-7500年新石器時代前期的重要遺址。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筆者據此猜測,在遠古時期,因本地居民經常在這條河流邊舉行祭祀活動,故名舞水,流傳至今,因舞水有舞陽、舞陰,又因舞陽有舞鋼。

舞鋼、舞陽名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條跨越千年的母親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