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让历史遇见未来—保护大同古长城

文物保护 | 让历史遇见未来—保护大同古长城

文物保护|让历史遇见未来—保护大同古长城

长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城是中华民族及其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伟大奇迹,是祖先留给世界的共同文化遗产。

大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大同自古就是南方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割线,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长城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长城遗迹,包括有: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隋长城、金长城、明长城、清长城。

文物保护|让历史遇见未来—保护大同古长城

战国时期,大同就是军事重镇,为抵御胡人的侵扰,赵武灵王修筑了穿越大同境内的北长城。这与中国长城的修筑历史一同起步。秦统一后,“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白登之战后,汉王朝筑塞外城障,汉武帝时修缮秦长城并在河西走廊新筑长城。北魏太武帝筑畿上塞围,环绕大同的南、西两面,护卫京都。北齐先后5次修长城,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其中大同境内的长城修筑了4次。隋文帝杨坚于公元607年在大同周围修城。明朝时,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首,境内曾8次大规模修筑和完善长城。由此可见,大同长城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长城的修筑史。

文物保护|让历史遇见未来—保护大同古长城

大同境内现存各个朝代的长城遗址共约589.5公里,这些长城遗址分别分布在左云、天镇、阳高、新荣、灵丘等7个县区的150多个行政村,地理范围非常广。由于大同长城分布广泛,历史悠久,且富有特色,所以大同堪称一座长城文化博物馆。

文物保护|让历史遇见未来—保护大同古长城

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做好长城保护对于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物保护|让历史遇见未来—保护大同古长城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城保护。新中国成立伊始即开展长城调查与保护工作。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邓小平同志号召“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推动了长城保护工作全面开展。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2016年国家文物局首次发布了《中国长城保护报告》。

文物保护|让历史遇见未来—保护大同古长城

近年来,大同长城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重点段落范围明确,文物档案的建立,全面反映了大同明长城的分布、形式、结构、走向、长度、保存现状等,进一步加强了文物的保护及利用。几年来,文物部门组织大同长城学会,开辟报刊专栏,拍摄广播电视专题片,举办专题讲座,深入长城沿线宣传,使得公众对长城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大同长城的研究工作也已日臻成熟,并遵循相关法律,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在有效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长城以促进地区发展。

文物保护|让历史遇见未来—保护大同古长城

长城是刀与火的长城,饱经了战争的磨难和摧残;长城是铁与血的长城,凝聚了巨大的历史人文内涵。长城保护任重道远,绝非文物部门一家就能做好,希望借助全社会高度关注长城保护的热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社会各界能量,共同做好长城保护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