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晚年昏庸到什么地步?

品明鉴清


康熙晚年确实是多有倦政,主要原因就是年龄大了,很多事情都是力不从心,俗话说的好“老而不死是为贼”。

当然这里也没有任何贬低康熙皇帝之意,只是想借此表达,在古代封建专制体制下,皇帝随着年龄和执政时期的增长,其处理朝政的思维方式一定会僵化,再加上身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皇帝会出现倦政,厌政甚至是昏政,暴政。


历史上很多比较长寿的皇帝其执政晚期都会出现类似情况,像汉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嘉靖帝,万历帝等等,当然了还有康熙,乾隆。

而这种现象是封建家天下的思想影响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所以一个国家的执政者不能在这个位置上呆的太久,否则对国家对百姓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那么我们就看看康熙皇帝执政后期,国家都出现了什么情况。

首先就是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这个事件并不仅仅影响了储君之选,储君乃国家之根本,所以九子夺嫡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动摇了国本,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康熙对权力的欲望太大,他重用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等皇子,以达到互相制衡巩固自己权利的目的,却没想到这也引起了众皇子的野心,造成九子夺嫡的事件。而九子夺嫡事件发生后,各皇子结党营私,朝廷风气为之一变,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更是心力交瘁,无法处理。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晚年曾对月宣誓,宁愿缩短自己之寿命换来大清的太平。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康熙的无可奈何。

其次就是党争,这也是封建朝代避免不了的,康熙执政前期禽鳌拜,平三蕃,重用了一群有学识的大臣,然而时间久了,这些当年起用的大臣如今都成了朝廷重臣,这些大臣也都有自己支持的皇子,一时间朝廷上下皇子,大臣互相勾结,他们党同伐异,而康熙是根本管不了的。


还有就是康熙在位时间太久了,久到连他自己都认为天下太平,百姓富足,生活无忧了,然而年老的他安逸生活过的太久,根本就不了解民间疾苦,每次送到他眼前的奏章都是经过筛选而来的,他看到的永远都是被粉饰过的盛世,可是盛世早已过去,官员腐败,吏治混乱,贫富分化加剧,国库空虚,社会矛盾逐渐加深,而所有的这一切老皇帝都看不到。

面对官员贪腐,他也是以“宽仁”治国,并不对这些官员治重罪,也不做过多追究,例如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112人。康熙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限赔款。还有很多贪污案康熙都是从轻发落,这也造成了官员越来越嚣张,他们只会认为小贪是不贪,大贪是小贪,就算最后被发现了,态度好一点,积极一点大多都会没事的。

所以由于康熙皇帝晚年的“宽仁”治国造成了朝廷贪腐横行。


再加上康熙连年对外用兵,耗资巨大,导致雍正接收了一个烂摊子,国库空虚,吏治腐败,连雍正自己都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之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也难怪雍正登基后,大刀阔斧的改革,没日没夜的处理朝政,终于连续工作13年,才把大清王朝扶上了正轨。


咸鱼闲聊


康熙皇帝确实是一位有为之君,但是其晚年也犯了许多重大错误

康熙皇帝被很多国人誉为“大帝”,其8岁继位,14岁亲政,16智擒鳌拜。

20岁时,他不顾索额图等人反对,坚持削藩,引发三藩之乱,吴三桂率军北上饮马长江,中原岌岌可危。

但此时的康熙却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镇定,他以西汉“吴楚七国之乱”为鉴,拒绝杀明珠等人向吴三桂求和,而是勇于承担责任,最后平息了三藩。

(青年康熙)

在剿灭三藩之后,康熙又抓住台湾内乱的实际,出兵攻台,拿下台湾,至此关内汉地已经全部被清廷占领。

30岁时,康熙在东北击败了沙俄的入侵,巩固清廷对东北地区的统治,遏制了沙俄继续南下的野心

35岁时他亲征准噶尔,在乌兰布统大败准噶尔大汗噶尔丹,将外蒙古收入大清帝国版图。

65岁时他派兵进入西藏,驱逐策妄阿拉布坦。

(中年康熙)

纵观康熙一生,确实是非常地干练有为,但是他在晚年也犯了许多错误。其中大的错误主要有两点:怠政和立储。

怠政是康熙晚年的一大弊病,晚年的康熙朝吏治极为腐败,大小官员无不贪腐,甚至大肆挪借国库库银,加之清军在西北长期与噶尔丹部对峙,军费开支巨大,导致清廷国库空虚。到康熙逝世那年,国库存银仅剩七百余万两,光户部一处就亏空二百五十万两,实在是一个超级烂摊子,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康熙晚年对于贪腐官员的“仁慈”。

康熙晚年对于贪污官员最多不过是免职,通常也就是缴纳赃款了事。即便是交不出赃款,一般也没啥大事儿。在如此放纵之下,全国上下贪腐成风。

除了怠政以外,康熙在立储问题上也犯了巨大的错误。

康熙21岁那年,他的次子,也是嫡长子胤礽出生。不过胤礽的母亲赫舍里皇后却在生育胤礽时不幸难产去世,出于对皇后的思念和爱子的疼惜,康熙在胤礽一岁时就册封其为太子。

但是由于康熙在位时间实在太长了,随着太子年纪的慢慢增长,他和太子之间感情上出现了巨大裂痕,以至于他两次废除胤礽太子之位。在第二次废除胤礽之后,康熙心力憔悴,再无立储之举,导致皇子之间夺嫡大战兴起。

清朝自努尔哈赤建国以来,一直没有立太子的惯例,因此每次皇权交替之时都会爆发皇族内斗,各亲王兄弟之间动刀动枪都是司空见惯。而康熙这个人是非常注重兄弟感情的,他继位后对自己的几个兄弟都非常好,他本意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巩固兄弟情义,和睦相处。

比如康熙对大阿哥胤禔欲谋害和诅咒太子胤礽的行为极为愤怒,直斥其为“乱臣贼子”。但即便如此,康熙始终不忍杀子,而是将胤禵废爵圈禁。不过正是由于康熙在立储问题上的模糊不定,为日后诸子相残埋下了隐患。

(晚年康熙)

在康熙死后,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相继被雍正折磨致死,皇十四子胤禵也被圈禁于高墙之内,甚至就连康熙自己死的都是不明不白。

康熙于1722年驾崩,他死前一切都毫无征兆,可以说是突然爆亡。康熙死后,隆科多宣读遗诏,大位由皇四子胤禛继承。这一结果确实大大出乎当时人们的意料,因为在康熙晚年,康熙是十分青睐于皇十四子胤禵的,甚至封他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而胤禵出征之时的仪仗也全部使用天子规格,按照种种迹象而言,康熙应该是传位于胤禵的。但是大位最后却传给了皇四子胤禛,而且宣读诏书的还是跟胤禛一伙的隆科多,这其中蹊跷着实令人生疑。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雍正是否弑父篡位仍旧争论不休,而如果康熙能早早地确认皇位继承人,这种千古疑案就绝对不会发生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康熙最后是驾崩于畅春园,而雍正此后一生未再踏入畅春园半步。死后也没有和康熙葬在一起。


千佛山车神


康熙皇帝早年何来“圣明”?晚年哪里“昏庸”?说话要摆事实讲道理。

先来说说康熙中前期的“圣明”。

一谓“擒鳌拜”,没别的,就是为了树威,从康熙没有杀鳌拜而只是监禁,擒鳌拜后没几年就给鳌拜弟弟卓布泰复职启用、康熙晚年又亲自给鳌拜平反这几件事串起来看,就知道康熙心里有数,鳌拜实在是没有谋逆之心,只是老了之后爱摆谱,陷入一种居功自傲、“我是忠臣我怕谁”思维惯性。当时的康熙年轻气盛,正好给康熙提供了一个立威的机会,如果放弃这个机会,等到鳌拜一不小心老死,再想找一个活的顾命大臣也就不好找了。这跟顾命大臣位置上坐着的是谁的屁股,是鳌拜还是苏克萨哈根本没关系。

二是“平三藩”,你康熙比吴三桂小了四十几岁,这几位异性王对康熙来说凭年龄也完全可以从容熬死,可等他们熬死,他们的王二代也不容易蹦跶起来了不是?收拾这些王二代显得多没有挑战性,说好的英明神武要是不用在他们这些第一代身上,将是多么苍白。后来这平三藩的过程惊险到丢失了南方半壁,这又是年轻的康熙无法预料到的了,平了汉人三藩,牺牲军民万千,成就了一个爱新觉罗家的铁桶江山。

三是“收台湾”,郑经自诩大明一脉,比满清正经又正统

,可清政府已经占据中原,自然也自认是正宗,但你收复就收复好了,为了封堵台湾,使之得不到大陆物资供应而实行的“迁界禁海,非要绑着大陆沿海地区和台湾的经济同归于尽是作何用意?当年的皮岛梦魇是有多惊吓,以至于见了大海就尿裤子?再说把台湾收回来之后,这位圣祖一高兴,差点没放弃经营,租给荷兰人,但这至少是为孝子贤孙二百年后的割台也提供了一种忠实的理论依据吧。

四是“斗沙俄”,闻听清政府跟沙俄谈判,尼布楚附近的喀尔喀蒙古人和布里亚特蒙古人齐刷刷跟沙俄开干,全力要和清政府搞统一阵线,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主动放弃贝加尔湖到额尔古纳河七十万平方公里。

五是“征漠北”,这一点开始还干得不赖,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联手把噶尔丹整死了,问题是对策妄阿拉布坦养虎为患,策妄阿拉布坦继承准噶尔汗位后,却翻手为云,继续与清朝为敌,从康熙到乾隆花了三朝时间才扑灭。

在仁政勤政、赏罚分明这些方面,康熙早期都做得也还不错,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个人还非常喜欢自然科学流域,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等学科涉猎广泛。然而更加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自己精心研究,却从来不去推广给他人,智慧这东西固然好,也很适合用来给君权镶上华丽的金边(用来反驳汉臣群体的时候一定可以装逼),他可能是西方传教士眼中的好学生,但归根结底,这位好学生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去做任何推广(除了给他的皇子们),因为他知道,当时那种儒式的汉家文明更有利于他和他的子孙们的长期统治,让这帮汉人懂的自然学科太多,无论如何也不算做是什么好的事情。

再来聊聊康熙晚年的“昏庸”。

有说他作风不好后宫摊子铺得太大的,这种论断简直匪夷所思,玷污封建统治者的定义,达官贵胄都可以有三妻四妾,人家皇帝抚有四海,到了晚年多追求一下个人精神肉身生活双丰收,有何不可?现代科学都说了,老年人适当的肉身生活有利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康熙让太监们没事儿往嫔妃身上扔几只死耗子菜花蛇不也就是调剂一个心情图一乐儿嘛,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床上你们也说,不放在床上你也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九子夺嫡?手心手背都是肉,康熙难道要学王莽一个个把儿子们排队宰了才能让大家满意?让各位阿哥们先在复杂的皇室斗争中模拟训练,把他们安插在各个实权部门去锻炼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大浪淘沙、淘尽黄沙始见金,最终才能担当大任,岂不是理所应当之事!

说他懒政怠政,更是无稽之谈,皇子下一代们在朝廷六大部已经顶上去了,他本人只有少作为不作为才是真正的理性作为,他当然不想皇子们都成为巨婴,而希望他们年轻人放手大干,使他们成为

大清朝廷的一个个顶梁柱石,何错之有?

吏治腐败?康熙晚年号称以“仁政”治国,人家早期东征西讨,对各路对手残酷无情,杀戮太重,到了晚年好不容易良心发现,想修正早期的意气用事,弥合朝野矛盾,抚平民族伤痕,一番良苦用心,却换来了不被理解。

更不用说,晚年的康熙英明决策,选出了连最挑剔的民族主义者都要鼓励肯定一下的四阿哥了!


历来现实


年青时候的康熙有多厉害?

据说,可以独自拉开需要五人合力才能拉开的大弓,射出箭的距离是普通人的两倍,而且能百发百中。英勇善战、运筹帷幄、威风凛凛,用一切最赞美的词语用在一代天骄康熙大帝身上都不为过。

生平主要成就:擒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准噶尔,大败沙俄侵略军,发展经济创建盛世。很多人甚至吹捧康熙皇帝为千古一帝。

但是晚年的康熙与青壮年的康熙相比却有天壤之别,特别是从60岁以后,一切都改变了。


康熙真正的改变是从遴选接班人开始

立长子是封建各代帝王一条铁定的规矩,只有“立长”才能保证皇帝后院的宁静和安定。康熙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嫡长子胤礽身上(注意皇长子是胤禔),对胤礽的培养更是煞费苦心,在百忙之中都要教胤礽读书、写字。

一代强悍的帝王自然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培养继承人,胤礽被满文、汉文、蒙文还有一切被认为有用的经史包围起来,同时要学习军事、骑射和游泳。这些文治武功对康熙本人来说都是信手拈来,但是最年幼的胤礽来说,就不堪重负了。

胤礽开始人格分裂,在康熙面前他是一个听话刻苦练习文治武功的好太子。在其他人面前,他是一个暴戾无常、骄奢淫欲,无所不做的纨绔子弟。

在宣布废黜胤礽太子并加以监禁后,康熙当时就悲不自胜,以致于嚎啕大哭背过气去。


胤礽被废后,后面十几个弟弟虎视眈眈

谁能堪当大任?康熙看不出来,而且也没有信心。想想不可一世的齐恒公因为几个儿子争夺王位死后的惨剧。康熙不寒而栗。

听说胤礽被废黜后精神错乱,康熙心疼了,他决定再给被废太子一次机会,于是,康熙决定为胤礽平反。康熙48年,胤礽被复立为太子,可仅仅一年后,康熙就彻底死心了。胤礽不但更加狂妄,竟然要求所有的日常起居饮食规格比自己还要高。而且经常派家奴到各省勒索贡物和美女,还结党营私,意图篡位。

康熙彻底死心了。他选择与胤礽政治集团彻底决裂,再次废黜皇太子,并永劫不复。

第二次废黜太子后,康熙老泪纵横,六十岁的康熙从此一蹶不振,总是病恹恹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亲情和政治的终日消磨中,康熙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从此在严重抑郁中不能自拔。


权力下放引发的吏治腐败

康熙晚年把权力下分给他的儿子们,比如太子监国,几位阿哥为各部的管事,四阿哥做侍卫统领大臣,八阿哥管户部,十三阿哥管刑部,十四阿哥管兵部等。

太子:当时这个位子确实难坐,所有人都盯着这个位置,但终归是胤礽自己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四阿哥:领侍卫内大臣,也是未来的雍正皇帝,后来管过户部,做事认真,有手腕,能隐忍。

八阿哥:管理着户部,后来也管过吏部,做事圆滑,不得罪人,笼络人心,但有野心,人称八贤王。

十三阿哥:管着刑部,也领兵打过仗,讲义气,忠肝义胆,跟四阿哥是铁杆。

十四阿哥:管理兵部,也当过大将军王,后来和雍正爷争过皇位。

康熙让他的儿子都掌握着大权,本意想相互制衡,还有盯着太子,他要看看哪个儿子有反心,哪个儿子有能力继承他的皇位,这样江山才能永固,朝廷才不会乱,百姓才能安享太平,其实这个办法确实很好,在康熙时代的确是老爸的能臣良将,但也正如朱元璋分封儿子的后果一样,阿哥们都有了自己的权力和人脉,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吏治腐败和结党营私,康熙看在眼里,却愁在心里。当康熙死时,国库才有800万银。这给继位的雍正皇帝留下了很烂的摊子。

因为权力下放过于分支,等康熙死后,其他阿哥们就有了一定的政治能力敢和新皇帝雍正叫板,给雍正造成了不少的政治灾难。好在雍正也是从九子夺嫡中走出来的铁腕人物,最终还是摆平了其他阿哥集团。


我是一只荒漠猫


康熙皇帝晚年不是“昏”,而是“庸”。因此,还达不到昏庸的地步!

为什么说“庸”呢?晚年的康熙皇帝,思想逐渐趋于保守,没有年轻时的朝气。康熙对大臣们常说:“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此意也。”由此可见,康熙帝在晚年功成身退的感觉,变得安于现状、庸俗倦怠,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的心态,顺利交权即是成功。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为中国之最长,他一生中除鳌拜、削三番、收台湾、征葛尔单,不仅稳定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地位,而且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康乾盛世。康熙是历代帝王中,唯一研究过西方科技知识的皇帝。

几十年的帝王生涯,一路风风雨雨,艰难前行。到了统治晚年,康熙皇帝却是过的异常凄凉,他开始逃避现实,反对改革,对待执政问题,采取道家的顺其自然。对待社会矛盾得过且过,过得去就行。但社会弊端和矛盾却是客观存在的,大清国实际上已陷入了腐败和权力争斗的困境,封建制度的积弊突显出来,社会矛盾稳步上升。

首先是诸皇子的储位之争。晚年最让康熙头疼的,就是皇子们的储位争夺。就单一个太子胤礽,就让康熙操碎了心。胤礽二岁被立为太子,康熙视其为掌上明珠。但胤礽却偏偏和康熙对着干,再加上索额图挑唆,造成胤礽两次被废立 。这给康熙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几乎是病入膏肓。

其他皇子也不省心,皇八子胤禩带着老九,老十,老十四,为了太子之位,与朝臣们同流合污。庶出的长子胤褆,为了皇位,不惜陷害胤礽。估计此时的胤止和胤禛也不是啥省油的灯,谁见了皇位不心动?由此可见,对于晚年的康熙皇帝,早已力不从心了,能庸几年是几年吧。这种心酸悲凉,估计只有他最清楚。

其次是腐败、吏治问题突出。康熙晚年,对朝廷官僚的管束逐渐放松,各种严酷的腐败剥削便开始了,老百姓与官僚集团、皇族与官僚集团的矛盾日益加剧。由于康熙一朝的俸禄较少,各级官员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各级官府、官员之间的腐败,已发展成当时官场上的不成文规定。这种情形已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的收支平衡。康熙心里很清楚,对他来说,吏治的事情显然是要交给继任者。

最后是朋党之争与社会矛盾。以满人官员与汉人官员之间的朋党之争,互相交织。朝中有满人歧视汉人现象,如大学士一定要以满人做首辅,各部尚书以满人行走在前,汉官在后等等。康熙对这些也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势必造成满汉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由于连年征战,人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各种矛盾纷至沓来,亟待解决。

如此种种,晚年的康熙心里是非常的清楚,他正是以这些矛盾为准则来选定接班人,他已是无能为力、心有而力不足。让这个国家顺利的移交,不发生大的偏差,这才是他晚年的任务。所以,康熙皇帝的晚年是庸而不是昏,无为而治就是最好的治理。


野史也是史


晚年的康熙用昏庸来形容,其实不恰当,毕竟晚年的康熙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虽说对朝政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热爱,但至少没有将朝政交给太监或者某个大臣打理,自己闭门享受。所以,昏庸并不适合康熙。

但晚年的康熙确实对朝政有所懈怠,与年轻时候比起来,相去甚远,年轻时候的康熙,为人津津乐道的,擒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准葛尔,大败沙俄,不满十岁从父亲顺治手里接过大清的江山,硬是靠着自身的努力,不仅没有使得政权旁落,大清从此消亡,相反的,大清的江山越走越好。

但可惜就可惜在,如此才能卓越的康熙帝,最后会在继承人这件事上,差点折了自己,之所以说差点折了自己,是因为还好最后他选对了人选,否则,大清的江山极有可能会从此走入历史。

继承人的选择,是直接导致康熙倦政的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说起康熙的继承人,最出名的莫过于“九子夺嫡”。在很早的时候,康熙就将选好了继承人:二皇子胤礽,只因胤礽的母亲不仅是康熙最爱的女人---赫舍里皇后,赫舍里皇后因遭受惊吓,导致在产下胤礽之后就去世了,在去世之前,康熙为表达自己对赫舍里不舍及爱意,当众宣布将胤礽立为太子。并在后来的日子里,康熙几乎倾尽全力的培养胤礽,除去给他找最好的老师,甚至自己还亲自教胤礽读书,写字。

小时候的胤礽还好,在各位优秀老师的教导下,无论是满文,汉文,还是骑射都很出色,原本按照如此路子发展下去,胤礽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以及皇位继承人,只可惜,也许是因为胤礽自身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周围人对他的期许太高了,导致胤礽在成长的道路上,越来越偏离康熙预设的成长轨迹。

此时的胤礽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面对康熙旺盛的生命力,胤礽无数次的透露出自己即位无望,处境困难的情况,同时,由于自身意志力的不坚定,导致胤礽不仅被以索额图为首的利益集团所操控,甚至开始做起了对不起康熙的事情。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康熙就决定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废黜太子,虽然在废黜之后没多久,因为种种原因(相传大阿哥背后利用巫术陷害太子,导致太子发昏)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只可惜,烂泥终究是烂泥,他不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瞬间能够扶的上墙,一年左右的时间,康熙又再次下达了废黜太子的决定,这一次,是康熙下定决心的一次,也是胤礽从此走下神坛,走入历史的一次。

但随着胤礽的被废,以及其他各位阿哥的成长,康熙并未因此而感到轻松,因为,此时此刻,长大成人的阿哥们之间,为了争夺皇位,以及到了互相陷害与算计的程度,这对于从小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也完全没有做好预想的康熙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此时的康熙,并没有想到很好的计策来。

眼前儿子们的举动,已经让康熙彻底感到了失望,由于康熙在晚年时期,将自身的精力过多的放在了处理儿子们间的争斗上,导致忽略了朝政,此时的朝政早已开始走下坡路了。

儿子们在手握大权之后,不仅没有好好的为大清的江山做贡献,相反各自针锋相对,并且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与地位,结党营私,导致吏治腐败,最为明显的就是江南出现灾情,康熙预备赈灾时,发现国库仅有区区800万俩白银,一个国家仅有800万俩,赈灾都得需要从江南的有钱人手里凑钱,可想而知,当时的朝政是有多么的恶劣。

但好就好在,康熙在疲惫不堪之余,还是努力的从各位儿子中选对了继承人:胤禛,大清的江山也正是靠着这位四阿哥,愣是从国库只有区区800万俩的地步,拉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使得大清的江山没有因此而走入历史。

综上,晚年的康熙倦政是有,但不至于昏庸。

至此,搁笔,谢谢大家,我是酒翁,用独特视角解析话题,轻松看待问题,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不能说昏庸到什么程度,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具体表现在

1.在中央层面,所谓九子夺嫡,虽然没有九个但老四,和十四,老三已经不是隐隐约约的勾结朝臣,结党营私啦。从六部九卿,到封疆大吏再到各个统兵将领,皇权其实已经瓜分了,康熙最后能够善终真的是很不容易

2.地方层面,大到总督巡抚小到县令贪污腐败横行,主要是康熙的责任,康熙年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长期在8比2,一个地方巡抚的年俸禄才155两,而巡抚一年的幕府,衙役开销至少在一万两以上,地方官员能不贪污吗?

3.边疆层面,青海西藏的叛乱康熙已经无暇顾及,准格尔的威胁也没有消除,这一切的一切康熙都没法处理,主要是国库没钱,为啥没钱,官紳兼并土地却不纳钱粮,田赋亩数逐年下降,也就意味着田赋变相加重

看看下边雍正的气质,就可以看出,康熙晚年多昏庸,就显得雍正早期多勤政爱民




文科生的救赎


答:乾隆帝是个搞文字的行家里手,据说,一生写了三万多首诗,质量虽然不行,数量却冠盖盛唐。另外,乾隆帝还动用国库巨量经费修书,修四库全书。不过,后世史家说他不是修书,而是赤裸裸的毁书,毁得很厉害,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被毁得支零破碎,能保存下来的,都是经过他“法眼”审批过的东西。还有,大家不可忘记,中华五千年以来,兴起“文祸”最惨烈者,就是乾隆!

说康熙,为啥扯到乾隆身上?

因为,乾隆平生有三大偶像:唐太宗、宋仁宗、清圣祖——即康熙皇帝。

这三大偶像中,又以第三个地位最崇高,崇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乾隆对之是景仰膜拜,绝不容许别人有半点不敬和冒犯。

所以,在造神运动闪耀的光环下,要找出康熙的昏庸,不是那么容易滴。

不过,国内书籍中对康熙负面记载的不多,外文资料却是可以找得到的。

比如,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曾在康熙身边生活过一段时间,为康熙画画。

即马国贤在内廷为康熙服务时,康熙已经是个花甲老人了。

马国贤回国后著有《清宫廷十三年回忆》一书,书中有记述花甲老人康熙昏庸淫邪的事迹:这个老人像一个顽童,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妃嫔们集中起来,让太监往她们头上扔死蛇、死蛤蟆,使她们受惊吓,四处躲闪。

马国贤写:“依照世俗的观点,这种生活无疑最为幸福,但在我看来,却是最淫猥的生活方式之一。”

还有,康熙认为明朝的皇帝都是荒淫无耻、猜忌暴虐的。他曾对阁臣们感慨说:“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十万人,今则(指康熙朝)宫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

康熙帝认为自己是明君、贤君、圣君,与荒淫无耻、猜忌暴虐之类的形容词是不沾边的。

但是,在《朝鲜李朝实录》里,朝鲜人认为他就是第一等的“荒淫无耻”之君。

比如,《朝鲜李朝实录》肃宗二年(康熙十五年,1676)十二月辛未条记:“清皇不恤国事,淫嬉日甚。”

《朝鲜李朝实录》肃宗五年(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丙辰条记:“皇帝游戏无度,不听政事,至于掠人妻妾。其亡徵败兆,不一而足矣。”

《朝鲜李朝实录》肃宗十一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条则记:“皇帝荒淫无度,贿赂公行,政令大乖,动作无常。巡行之际,劫奸观光女子,怨声颇多矣。”

以吴晗为代表的很多人都说:《朝鲜李朝实录》不为尊者讳,敢写,记述的东西真实性和可信度非常高。但是,如果还有人怀疑朝鲜人是对康熙恶意中伤的话,那么,很客观的一个事实: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的生育大王——他共让后宫妃子生育下五十六个子女,最后一个儿子胤禐出生时,他已经六十五岁,可知其性福生活之繁密。

战国时楚国的登徒子向楚王说宋玉的坏话,宋玉作《登徒子好色赋》反讥,说登徒子和丑妻连生5个孩子,所以登徒子是好色之徒。

以宋玉的逻辑论,康熙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好色之徒。

的确,康熙所娶的后妃、贵人、常在等等妻妾日后随葬在他陵园的约有五十五人,还有一批曾经宠幸过的宫女、或是“随常加封”过的服务宫中女子,数目难以统计。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康熙的昏庸,并不是晚年才有的,一生以来,不计其数。

随便列几例:

一、史家对康熙擒鳌拜事赞不绝口。但,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鳌拜对康熙的皇权产生过觊觎之心,康熙不过神经过敏,疯狂而偏执地将之列为假想敌,把这个年近古稀、行路已经是步履蹒跚的老人骗进宫里,让十几二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拥而上,出其不意地将之擒杀,这有什么可称道的?康熙晚年,也觉得是自己的天真、任性无辜害了鳌拜,追赐鳌拜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

二、自古以来,凡削藩,凡会引起大反弹,像汉七国之乱、明靖难之变等等。补一句,汉、明这两次削藩的对象,都是太祖子孙,尚且如此。康熙无知自大,不顾索额图等人反对,一意削藩,引发三藩之乱,山河动荡,场面差点没法收拾。可以说,这场变乱,用了江南百万生灵的性命为康熙的任性买单。

三、昏庸无知的康熙为了制约台湾郑氏集团,蛮横无理地实施海迁、海禁,搞得东南沿海人烟荒芜、民不聊生;而在收台之后,还有过弃台的想法,让人惊掉下巴。

……

以上,本是清吹们颂扬康熙的盖世奇功,其中尚且是如此的昏庸荒唐,其他就不展开说了。

康熙晚年最突出的两大弊病是:吏治腐败、争储酷烈。

其结果是:康熙自己死得不明不白,诸子互残惨烈;国库空虚,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幸运的是,康熙的儿子雍正能力不错,大力整顿整治,给他擦干了屁股,给大清续了命。


覃仕勇说史


康熙到晚年并未昏庸,吏治也很清廉。国库空虑,是藏富于民政策所致,国穷民富对老百姓是一个好事。康熙晚年减免全国赋税的力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总体来看,康熙到了晚年,政治成熟度,治国能力已达封建社会顶峰,五族共和,社会和谐,生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一年全国死刑犯都在个位数。至于立储之事,历来是皇家自己的家事,别人跟着操什么心?


大帅252990946


我写下这个回答,不知道会不会被人封禁啊。

正如同我朝太祖一样。年轻的时候和年纪大了后判若两人。高处不胜寒。在位太久,权利太大。。都是造成晚年悲剧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