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汽車行駛系的作用是:承受汽車各機件的重力和轉矩,傳遞汽車與地面間的各種力和轉矩,緩和不平地面的衝擊,吸收振動能量並衰減汽車震動,保證汽車形式的平順性。通常,行駛系由車架、車橋、懸架和車輪等部分組成,如圖11—23所示。

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1.車架

車架是整個汽車的轉配基體,絕大多數部件和總成都通過車架來固定。汽車上有兩種不同的車架和車身結構,即有車架的非承載式車身結構和無車架的承載式車身結構。

貨車通常都是承載式車架,而轎車大都為無車架的承載式車身結構。但有的高級轎車或防彈車等則有剛度、強度很高的車架,但其質量較大。

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2.車橋

車橋是左右車輪之間的橫樑。根據其作用不同,分為驅動橋、轉向橋、轉向驅動橋和支持橋。驅動橋前已述及,支持橋除不能轉向外、其他功能和轉向橋相同。故只介紹轉向橋。

轉向橋一般為汽車的前橋,它由前梁、轉向節、主銷和輪轂等組成,如圖11—24所示。

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為使汽車具有穩定的直線行駛和自動回正功能,並保持轉向輕便性以及減小行駛過程中輪胎和轉向機構的磨損,轉向輪、轉向節和前軸三者與車架的安裝必須保持一定的相對位置。這種具有一定相對位置的安裝關係,稱為前輪定位。前輪定位包括四個參數:主銷後傾、主銷內傾、前輪外傾和前輪前束。

主銷後傾是指主銷安裝後其上端略向後傾斜。主銷後傾角一般不大於3°,其作用是提高汽車行駛穩定性和自動回正的能力。

主銷內傾是指主銷安裝後其上端略向內傾斜。主銷內傾角一般不大於8°,其作用是提高汽車行駛的穩定性,並使轉向操作輕便。

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前輪外傾是指安裝前輪時,前輪上端略向外傾斜。前輪外傾角一般為1°左右。其作用主要是防止車輛在滿載時,前輪產生內傾,加速輪胎磨損和輪轂外軸承的損傷。

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前輪前束是安裝前輪時,兩側車輪前端向內收束的現象。車輛處在直線行駛時,兩前輪後端的距離A減去前端距離B的值即為前輪前束值,一般前輪前束值為8~12mm,如圖11—25所示。前輪前束作用是消除前輪外傾所產生的滾錐效應,減小前輪在地面上的滑拖,減小車輪的磨損。

後輪也有兩個定位參數,即後輪外傾和後輪前束。

3.懸架

懸架是連接車架和車橋的彈性傳力裝置。懸架主要作用是緩衝、導向和減振。懸架由彈性元件、導向裝置和減震器組成。

彈性元件的作用是緩衝。汽車上使用的彈性原件主要有鋼板彈簧。導向和減振。懸架由彈性元件,導向裝置和減震器組成。

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彈性元件餓作用是緩衝。汽車上使用的彈性元件主要有鋼板彈簧、螺旋彈簧、扭杆彈簧、空氣彈簧和油氣彈簧等,鋼板彈簧由於結構簡單,使用可靠,維修方便,且能將緩衝導向和減振的作用集於一身,所以應用廣泛。但採用獨立懸架結構時,則不用鋼板彈簧。

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減震器的作用是衰減車輛的震動,提高汽車形式的平順性,使乘坐舒適。使用較多的為液壓筒式雙向減震器。

4.車輪與車胎

車輪有輪轂、輪輞和這兩元件間的連接部分組成。按照連接部分的構造,車輪分為盤式和輻式兩種。現代汽車廣泛採用盤式車輪,輻式車輪多用於輕、微型車或摩托車上。

輪輞是用來安裝輪胎的,按其斷面形狀可分為深式、平式兩種。深式輪輞多用於小轎車上,平式輪輞則多用於載貨汽車。

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輪胎安裝在輪輞上。現代汽車幾乎都採用充氣輪胎。由於組成結構不同,充氣輪胎分為有內胎和無內胎兩種。無內胎輪胎為密封起見,在輪胎內壁上塗有一層橡膠密封層。

輪胎的尺寸代號用“B—d”表示,“B”代表輪胎斷面寬度;“d”表示輪輞直徑,“一”表示低壓胎,如圖11—26所示。

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例如:9.00—20表示輪胎斷面寬度“B”為9in,輪輞直徑“d”為20in。“一”表示為低壓胎。若為子午線輪胎則用R表示,如9.0R20。

上述輪胎的表示方法各個國家略有不同,例如上海桑塔納轎車輪胎為:

汽車的基礎之——行駛系(一)

輪胎的速度等級有H、S、P三級。H表示超高速(<210km/h);S表示高速(<180km/h);P表示普通級(<150km/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