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不建议在高一学年结束前就确定选考科目组合

闲言碎语:不建议在高一学年结束前就确定选考科目组合

不建议在高一学年结束前就确定选考科目组合

文|孟繁伟

辽宁省从2018年秋季开始施行新的高考方案,即“3+模式”。新高考大的方向已经确定了,但详细方案还在等待之中。

有些人急于想知道方案的细节是什么?简单说要的就是高校的招生计划,这样可以根据招生计划来决定学生选什么组合学校开什么课程。其实这样的想法大可不必,原因是按照新高考方案高一的学生是不能有文理分科的,我认为这个做法有道理。原因如下,1新高考宗旨之一是不搞过去那种文理分科学习,2是高一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学科学习潜质在哪里,3是各门学科知识间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不建议高一学生过早的把自己的学科组合定下来。

有人认为按照目前招生实情,不同学校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对有些学校早定组合能够减轻学习的学习负担,所以要区别对待。这样的说法似乎有道理,仔细想来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不同学校学生学习能力不同这是实情,但是仅仅靠减少学习科目是不能做到减轻负担的,也有人认为不选考的科目可以降低教学难度,这样就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要认同这个说法之前必须明确学生负担来自哪里?学生学业负担重与科目多少没有关系,与自己未来想升入何种层次高校有关系。假如全国排名前10高校高考就考两科,考生的学业负担就不重了吗?其实不然。学校要根据在校生学习能力的情况进行教学,这也是国家一直倡导的国家教材校本化的意义所在。道理大家都懂,但实际操作中却不是这样的,面对目前的高考情况,一线老师教学也确实难以把握,更何况还经常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干扰。

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建议高一学生及家长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自己学科兴趣和学科学习能力。这个事儿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不容易把握。不能仅仅凭借一两次的考试分数就断定自己的学科兴趣与学习潜质。一是考试命题的水平如何不知道,二是自己在该学科上学习潜质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试卷分数就能检测出来,三是某次考试分数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很可能是因为其它学科相关知识短板所造成的。

其次要明确未来的职业定位。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学生只想着学业而没有想着职业,学生之所以这样与很多因素有关系,有文化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例如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的职业选择根本就不用考虑,基本上是生下来就定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个人的择业既要考虑市场上职业需求也要结合自己能力所长,从理论上讲能充分实现个人的能力价值。高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时期,这个时候既要充分认识自己又要多方面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样才能给自己选好未来从业之路,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学校和家庭提供指导与帮助。现在看来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行了,必须把书读好还要了解社会。

最后还要清楚高校招生计划。因为各地高考改革不是同步进行,高校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考试方案结合自己的办学情况下达招生计划。就是将来全国各地都进入了新高考以后,高校也要根据办学情况和市场的需求而调整招生计划。每个方案的出台前都要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说的直白点就是每个学生及家长都想考个好点的大学,然后找个好点的工作未来过上幸福的生活。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努力把自己变得比别人更优秀。这就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多地努力,因此说想轻轻松松就上个好大学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很符合天理,即天道酬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