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的市場足夠廣闊,卻無法人人都分一杯羹?


知識付費的市場足夠廣闊,卻無法人人都分一杯羹?


文/劉潤(ID:runliu-pub)

前幾天有個同學,問了一個問題。

他想做知識付費的產品,有某內容平臺的聯繫人,還有大咖老師的資源,問我有什麼合作的方式,如何才能更有商業價值?

我的建議是,繼續好好打工。

把自己的時間賣給老闆,也是一種知識付費。

我說直到有一天,你有自信,自己的知識可以賣給很多人時,再嘗試做知識付費。

這一天在什麼時候?

就是當有 100 人對你說:“哇,你居然懂這麼多啊,下次還要來請教你。”

不要做中介的事。

因為你說的平臺聯繫人,一旦認識了你說的大咖老師,就基本沒你什麼事了。

1

知識付費是近兩年特別火的概念,當我們說“知識付費”的時候,是為“知識”掏錢嗎?

古往今來,知識的供給者有兩類人,第一類是把世界的未知變成人類已知的開拓者,第二類是把人類的已知變成個人認知的佈道者。

在人們還不瞭解世界的時候,是科學家、發明家、哲學家等等,通過探索掌握規律性和知識性的東西,拓展了知識的疆界。已知的版圖在迭代進化中不停擴大。

知識從未知變為已知,是“發現”的過程,知識成為全人類的財富,並不需要付費。

但是這些共有的知識並不會自動鑽進每個人的腦子裡,成為每個人的認知。

因此需要第二類人,知識的佈道者。

勾股定理,牛頓力學定律,經濟學需求定律等等,需要“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我們是在為教育的過程付費。

在今天的知識付費時代,我們是把錢付給了那些能轉化知識,幫助我們理解學習的人。

想在知識付費這個行當活下去,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創造知識的能力,而是傳遞知識的能力。

2

知識付費興起,很多人大聲疾呼春天到了。一頭猛扎進來後發現,這裡的春天很冷,這碗飯也不好吃。

不論是在“得到”還是其他平臺,優質內容生產者早已深耕多年,聲名在外。

他們是寫過一本甚至是很多本暢銷書的作者,對某個領域有深刻洞見,還是“傳遞知識”的頂級專家,這些人的能力早已被市場驗證。

頭部內容生產者的精華內容,實際上非常昂貴。

你想聽薛教授講經濟學,必須先考上北大;想讓吳曉波到企業講課,需要支付幾十萬一次的費用,這樣的門檻並非常人所能承擔。

在互聯網時代,由於內容分發機制,使得增加一個用戶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可以服務無限多的人。

只要用戶足夠多,每個用戶就可以支付很低的費用,學習原來無法接觸的優質內容,而內容生產者也因為海量的用戶,保證可觀的收入。

知識付費,不是讓免費的東西終於可以收費了,而是讓很貴的東西終於可以便宜了。

知識付費,不是舉起鐮刀,而是播撒希望。

3

所以,好的知識付費,一定是優質的內容。

想要做好知識付費產品,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點?面對互聯網上如此廣大的人群,新手、專家、高手都在聽,教育背景、認知水平參差不齊,該怎麼破?

我總結了一下,三個字:

白、淺、透。

對於新手來說,他們聽完的感覺應該是:哇,居然我也能聽得懂。這東西不難啊。這叫做“白”。

對於專業人士,他們聽完的感覺應該是:深入淺出,雖然我也明白,但是他能更淺顯易懂的表達。這叫做“淺”。

對於真正高手,他們聽完的感覺應該是:大吃一驚,我一直以為我理解的事情,原來本質上是這樣的。這叫做“透”。

這就像書法一樣。新手一看會說:“好看好看,真好看。“專家一看會說:“結構工整,很有章法。”高手一看會一身冷汗:“力透紙背,隔了 100 層宣紙都能看到。”

白,淺,透,應該是知識付費領域從業者的目標,我也沒有做到,還要繼續努力。

4

2018 年的冬天格外冷,許多做知識付費的人正在退出,這個市場也沒有希望了嗎?

從內容平臺的角度看,雖然大家的打法不同,但都在大浪淘沙。

比如得到,是以精品課為主的平臺,刻意控制自己的產品數量,只做最頭部的內容,在剋制的背後,是保證每門課都是精品的決心。

比如喜馬拉雅,是典型的淘寶模式,只要你願意合作,那就來。通過用戶的投票,自然篩選出優秀內容。

一個是五花八門的雜貨鋪,一個是精益求精的精品店。

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基礎上,還有更多其他的模式。

比如之前的分答,是一分鐘的回答以及分享的模式;比如知乎 live,通過直播的模式。

還有 36 氪,網易雲課堂等等,也有自己的知識付費產品。

還有做知識付費社區的產品知識星球等等等等,都在知識付費的領域不斷探索,蓬勃發展。

但在大浪淘沙之後,這波熱潮趨於冷靜,大家都更加客觀的重新審視知識付費。

從用戶的角度看,信任和時間成本是最大的挑戰。

知識付費,其實是預付費的產品。這對消費者而言是缺點。你付了錢之後才知道這產品到底好不好,在之前只能試聽幾節課。

所以有些產品,你開始聽覺得挺好,之後產品品質沒有控制好,越來越差,但是沒法退錢了。

這打擊了很多人對知識付費的熱情,因為發現有些產品跟免費產品沒什麼區別,甚至收費的還不如免費的產品好。

搞到最後,大家對知識付費的熱情和信任降低。再加上一個人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最大的資源還不是錢,而是時間的資源,所以同樣趨於冷靜。

趨於冷靜,就是一個淘汰賽,把那些相對沒有品質控制的平臺,以及不注重口碑的產品,慢慢淘汰出局,整個市場會迴歸到一個理性狀態。

5

因此很多人退出市場,並不是市場不行,而是那些認為自己可以幹但其實幹不了的人正在退出。

知識付費的市場很廣闊,它還能容納足夠多的人,但一定不是每一個人。

我想到自己去爬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紮羅的經歷。渾身溼冷,頭痛欲裂,把早上吃過的東西胡亂嘔吐在黑土地上,花了 7 天時間,在登頂的那一刻,我嚎啕大哭,獨自抹去奪眶而出的洶湧淚水。

可是跟我們一塊上山的當地人,看著我們抱頭痛哭的樣子,倍感驚奇。

對於他們來說,登山就是家常便飯,像睡覺吃飯一樣簡單自然。

其實所有那些悲情不過是因為基礎體能不夠,所以會讓你覺得痛苦。

就像很多人想要創業,想做知識付費,在失敗退出後自我感動。

但我認為那只是基礎太差。當然,在自己已有能力的前提下拼盡全力,感動自己無可厚非,但面對目標來看最應該做的還是應該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實力。

想攀登知識付費的高峰,還是先把基礎體能練好,所以我對那位同學說,當你真正有自信時,再去嘗試知識付費也不遲。

在這之前,梅花樁,銅人陣,扎馬步,一個都少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