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信:改革開放的時代尖兵

原載平涼日報2018年9月10日頭版,記者 胥富春

原標題:《李志信:改革一線的衝鋒兵》

配圖為李志信近期接受記者採訪時所拍,前4張為在華亭煤礦榮譽展室介紹部分榮譽來歷,後2張為在華亭煤礦調度室介紹當年有關情況。

李志信,黨的十五大代表,全國勞模,華亭煤礦原礦長,一名已83歲的老人。曾在改革開放初期,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帶領華亭煤礦走上了由弱小到不斷髮展再到快速崛起的路子,見證了華亭煤礦的改革壯大曆程。

李志信:改革開放的時代尖兵

1958年,李志信從煤炭部西安煤礦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平涼峽中煤礦工作,1961年到華亭煤礦的前身——安口煤礦東華採區工作,1975年上調平涼地區行政公署工交局,成了一名管理全地區各個煤礦業務的技術幹部。

在許多人眼裡,煤礦是企業,工作條件髒、苦、累;行政公署是機關、是“衙門”,有權、有面子,是夢寐以求的好單位。當時企業工資隨效益,忽高忽低沒保障,而行政機關工資穩定每月按時足額髮放。但李志信進機關後,反而不自在,總覺得工作不帶勁,有力沒處使。為此,他決定重返企業,從而開闢了他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李志信:改革開放的時代尖兵

聽從時代召喚,到基層去、到生產一線去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自此,我國進入全面經濟建設時期。大會傳遞出的這一劃時代信號,讓已過不惑之年的李志信蠢蠢欲動。1979年《人民文學》第7期發表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更是令他堅定了到企業發展的信心。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1979年,他向組織提出重回華亭煤礦工作的請求,這令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

華亭煤礦當時只是一個年產9萬噸的縣辦小煤礦,看不出多大發展潛力。其發展可以追溯到解放前——1943年,國民黨政府經濟部頒發給華亭縣張家溝果子坪硯峽寺煤礦執照經營煤礦許可證。解放後,礦區組成、名稱幾經變更,1961年11月改名為華亭縣華亭煤礦,之後雖隸屬關係、組織架構幾經變更,但華亭煤礦這一名稱延用至今。

李志信回憶,他最早到華亭煤礦工作時,看到煤礦工人赤身挖煤,就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改革生產工藝,改善工作環境,讓他們過上體面日子。在當時,許多農民寧可在家裡閒坐著,也不願到煤礦搞“副業”掙錢。1979年時,華亭煤礦作為一家縣辦企業,屬於科級建制。這樣的工作環境,這樣的行政級別,任誰都覺得划不來,但李志信堅持自己的決定,毅然回到了煤炭生產第一線。

李志信:改革開放的時代尖兵

“發展是硬道理”在華亭煤礦的成功實踐

在工交局工作期間,李志信主管全地區煤礦技術,但這種管理更多的是“紙上談兵”。重回華亭煤礦工作後得知,他1975年離開時已開始實施的9萬噸向15萬噸改擴建的任務還未完成,主要問題是1200米迴風巷沒打成,某些技術難以突破,資金也嚴重匱乏。

憋著一鼓勁來,就要拿出點真材實料。經過一番刻苦努力,他終於攻克了既省錢又實用的井下巷道“光爆錨噴”技術,為打通迴風巷發揮了決定性作用。1980年5月,李志信被任命為華亭煤礦副礦長;1981年,“光爆錨噴”技術經平涼地區科委鑑定合格;1982年6月,煤炭部西北情報站在華亭煤礦召開“光爆錨噴”技術現場會;9月,華亭煤礦獲全省煤炭工業先進集體;12月,獲全國煤炭工業先進集體。1984年9月,華亭煤礦年生產能力由9萬噸提高到20萬噸;1995年,年生產能力達到45萬噸;1997年7月,年生產能力達到300萬噸。產能的每一次提高,都凝聚著李志信的心血和汗水,都伴隨著一項又一項技術的突破,其中多項技術在國內乃至國際處於領先水平。

李志信無論是在擔任副礦長期間,還是在1989年2月擔任礦長以後,始終把技術創新作為重中之重,與中國煤科總院、撫順煤科院、上海煤研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取得的技術成果數不勝數,其中滑移支架放頂煤採礦技術、綜合防滅火技術具國際領先水平,部分創新成果載入《中國採礦史》。華亭煤礦是西北地區首家實現300萬噸年生產能力的礦井,而改擴建僅投入資金九千萬元,是當時全國平均水平15億元的約6%。完成改擴建後,全國除海南、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區、一百多家煤礦負責人前來觀摩學習。李志信身體力行“發展是硬道理”,從科技創新、經營機制、獎懲措施等多個方面入手,開拓進取,真抓實幹,有力推動了華亭煤礦的發展壯大。

李志信:改革開放的時代尖兵

摸著石頭過河的傷痛只有自己知道

改革開放初期,多個行業、多個領域都是一邊探索一邊幹,沒有現成的技術和經驗可供借鑑,所以“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比較流行。

而在技術攻堅的道路上,註定充滿荊棘,摸著石頭過河難免傷痕累累。1986年8月26日,李志信主持開展的滑移頂梁液壓支架技術進入試驗階段,試驗工作面處於原來發火區包圍之中,幾天之後,這裡就發了火,大量設備沒入火海……由於過火面積大,無法撲滅,只能全面封閉,採取靠隔絕氧氣的辦法把火“捂死”。3個月後,經探測工作面火已滅,打算啟封繼續試驗,但啟封后不久,火魔復來,無奈又一次封閉……因為這個試驗,“李志信一把火燒了一百萬”成了當時許多人攻擊他的口實。而華亭煤礦在累計停產近9個月之後,井下工作面的火才終於徹底滅絕,而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啟封檢查後發現設備竟完好無損!

1987年5月23日,滑移頂梁液壓支架技術宣告成功,接受了來自全國各地76位煤炭方面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的觀摩。大家公認,華亭煤礦在長達74米的急傾斜特厚易燃煤層水平分層工作面上,成功實施滑移頂梁液壓支架放頂煤的試驗,是國內首次,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多少個夜晚,李志信徹夜難眠!近9個月的煎熬,他揹負了多少壓力!試驗成功後,李志信和幾名技術骨幹痛哭一場……

李志信:改革開放的時代尖兵

抓安全,促生產,以人為本謀發展

在二、三十年前,煤礦發生傷亡事故似乎沒什麼大驚小怪的。記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親眼見過一份某煤礦的勞動合同,上面明確約定,如果工人在煤礦發生事故造成死亡,由煤礦一次性賠償3000元(大約相當於當時煤礦工人半年的工資),工人家屬不得再提其他要求。這種合同被稱為“生死合同”,當時全國各地多有出現,直到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才明確予以禁止。

華亭煤礦絕不以這種方式推卸責任。那時的煤礦安全規程遠沒有現在完善,許多問題都是靠企業自己摸索,自己加強管理。李志信經常深入一線檢查安全,發現隱患及時整改,有時帶上一班人檢查一路能說一路、批評一路,這種不留情面的當眾批評讓有些人很有情緒,就抱怨“給李志信挖煤真讓人受不了”。李志信聽到這些閒言碎語後,在一次職工大會上提出了一個問題:“你給誰挖煤?安全為了誰?”並明確指出:“工人挖煤首先是為了給自己掙錢!而安全生產是為了你爸你媽不傷心落淚!”煤礦工人大多正值壯年,如果發生傷亡事故,最傷心的莫過於父母!

正是在這種嚴苛的要求下,通過嚴肅生硬的管理措施,李志信在擔任華亭煤礦正、副礦長期間創造了連續16年無死亡事故、無塵肺病人的紀錄。同時,職工收入大幅增長,一個個過上了體面的日子,改變了煤礦工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李志信:改革開放的時代尖兵

“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

有教授總結提出: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這個論斷與華亭煤礦的發展實踐高度契合。

上世紀九十年代某一天,一位省委常委來華亭煤礦視察工作,李志信匯報時提出“領導也是生產力”,當時省委常委問此話是何涵義。李志信解釋說,華亭煤礦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的成功,離不開各級領導的信任與支持。這話絕不是空話、客套話,因為煤礦的每次技改、擴建都需要大筆資金,而且華亭煤礦的許多試驗都是開創性的,錢花了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成功。許多項目上級領導同意了才能開展,否則寸步難行。滑移頂梁液壓支架技術試驗階段因為井下發火,曾停產近9個月時間,上級領導並沒有因為暫時的失敗而責怪他、處理他……

華亭煤礦的發展,得到了各級領導的支持和關懷。1991年8月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和全國政協常委談鎬生,在甘肅省政協副主席朱宣人的陪同下視察華亭煤礦並題詞。多位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主要領導親臨華亭煤礦指導工作,排憂解難,出謀劃策,為華亭煤礦的發展傾注了心血。

李志信作為高級工程師、當時全平涼煤炭系統唯一的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67歲時方光榮退休,而他所開創的事業並沒有停止。在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2002年4月24日,華亭煤業集團成立,華亭煤礦成為其骨幹礦井之一;2009年6月18日,華煤集團併入中國華能,企業又一次迎來了闊步向前的大好機遇。2017年,華煤集團9對生產礦井、1對基建礦井順利實現了“零死亡”目標,完成原煤產量1767萬噸,煤炭銷量1811萬噸,營業總收入同比增加21.3億元。華亭煤礦作為集團一分子,科技創新的腳步也從未停下,自2001年以來,共完成科技項目78項,其中國際領先2項,國際先進5項,國內領先4項,國內先進6項;2017年生產原煤33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0.75億元,實現利潤3.39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