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如何保护?

在信息极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数据已经成为社会活动中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资源”。毫不夸张地说,拥有了数据,就等于拥有了不可估量的力量。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也成为社会愈发关注的问题。今天,小编就与你聊一聊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泄露和隐私保护问题。

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如何保护?

什么是“隐私”?

隐私,顾名思义,是指隐蔽的、不公开的私事。一般意义上的隐私,包括个人事务、个人信息、个人领域等,例如公民的身份号码、家庭住址、家庭信息、银行卡密码等。

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通过互联网飞速传播,“隐私”的范围也有所扩张,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更包括社交网站密码、邮箱数据、朋友圈信息等更宽泛的内容。

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如何保护?

谁是伸向隐私的“黑手”?

用户行为泄露

☑ 相关案例:

李小姐看到“关注某平台微信,将活动内容分享到朋友圈,邀请朋友们一起点赞,积累赞数可赢得各类不同奖品”的微信,就按照要求集赞,并将个人姓名、电话、地址等信息发送给“客服人员”,但却迟迟未收到所谓的奖品,还在几天后就陆续收到大量的垃圾营销短信和营销电话。

☑ 检察官说:

“集赞送礼”是假,想要获取你的个人信息才是真。点赞的同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啊!

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如何保护?

相关企业泄露

☑ 相关案例:

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李某等3人通过登录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ERP办公系统,非法获取京东商城客户个人信息9313条,造成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大量客户信息泄露,并将上述信息售予他人。经法院审理,上述三人被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至1年。

☑ 检察官说:

根据我国刑法第253条之一的规定,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将履职、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违法出售或提供给他人,这样的“监守自盗”,可是要从重处罚哦。

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如何保护?

网络黑色产业链

☑ 相关案例:

2015年,伍某以800元“起家”,非法购买了1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后经信息交换、二手专卖、向他人购买等方式不断丰富“资源”,建立了多个QQ群,以“铭通数据专业团队”为名,依托境外服务器,建立用于个人信息交易的非法网站,公布持有的个人资料类型,大肆出卖公民个人信息。共计买卖公民个人信息1.25亿条,涉案金额达10余万元。后伍某等人被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起诉。

☑ 检察官说: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买卖早已形成产业,有上游的“黑帽”以拖库(黑客入侵有价值的网络站点,把注册用户的用户名、密码等资料数据库全部盗走)、撞库(黑客根据在已知站点获得的用户名、密码等数据,运用技术手段在其他站点逐个尝试登陆,从而“撞大运”地“试”出一些可以登录的用户名、密码)等手段获取信息,有中间商反复交易、筛选信息,也有下游的“信息咨询公司”具体交易。各种危害,你看清了吗?

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如何保护?

泄露的隐私会有多大危害?

窃取信息泄露者的个人资产

☑ 相关案例:

今年3月,南京的高女士因在逛商场时使用了免费的公共充电设施给手机充电,几天后网银就被盗刷。高女士报警后,警察在她的手机上发现了几款臭名昭著的木马程序,而高女士自己也不清楚这些木马是怎么来的。经过调查,原来,高女士在使用公共充电设施时,也没仔细看,就按照充电设施上面的提示操作,点了几下。正是这几下,“USB 调试模式”被打开,木马程序也随之装入了手机,导致了后续的盗刷。

☑ 检察官说:

公共场合使用免费的手机充电设施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轻易点击“信任、同意”,最好使用自己的数据线。也不要在手机连接免费充电设施时使用支付宝、网上银行等支付软件,避免密码泄露。连接公共WiFi也是一样哦!

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如何保护?

向相关人员行骗

☑ 相关案例:

“我现在出差在外,谈了一个业务,需要55万货款。”2016年7月5日晚,南京某公司会计小黄收到一条“老总”通过微信发来的信息,要求汇款55万元到指定账号。小黄如约汇款后,决定打个电话告知老总刘某,却被老总告知并未让其汇款。小黄说:“不可能啊,对方提供的账户姓名与你一样,使用的微信头像也是老总本人,网名也是,交流时说出的一些身份信息也对得上……”经工作,警方展开收网行动,先后抓获作案团伙8人,追回诈骗资金36万余元,作案手机20余部,电脑6台,POS机8台,银行卡20余张等。

☑ 检察官说:

骗子正是获知了“老总”的微信头像、网名、身份信息、账户信息等一系列隐私信息,制作出这样的连环骗局。信息泄露好可怕,网络上的交流对象都变得真假难辨,隐私安全太重要了!

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如何保护?

进行其他非法活动

☑ 相关案例:

公安部督办的“9·2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的嫌疑人吕某,利用非法购买的驾驶员、车辆信息实施诈骗,注册“滴滴打车软件”,套取滴滴公司补贴一百余万元;嫌疑人林某某利用非法购买的驾驶员、车辆信息,代不具备车主资质的人进行虚假注册,非法牟利三百余万元;其他犯罪嫌疑人通过互联网以购买的方式获取公民个人姓名、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码等信息,在中国银联等网站批量注册成为用户,非法获取网站奖励的银联红包;还将买来的公民信息用于网站推广,帮“糯米”、“美团”等网站“刷单”,从中牟利。

☑ 检察官说:

这样的后续谋利行为,除了构成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更有可能衍生出诈骗罪等其他类型的犯罪。可能一不注意,你的隐私就变成了他人犯罪的工具哦。

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如何保护?

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潜在风险,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十六句“箴言”,大家一定要牢记哦:

信息时代拼速度

个人隐私要保护

公共WiFi小心用

公共充电防中毒

聊天晒照需谨慎

重要证件不上网

网站、app要留心

密码常换防“撞库”

快递单别直接扔

旧手机莫随意丢

位置信息不发布

钓鱼链接要hold住

虚假红包不上当

扫码登录看清楚

隐私就在生活中

数据泄露要说“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