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說歷史
“安史之亂”顧名思義,就不是安祿山一個人領導叛軍。“安史之亂”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歷時7年2個月1天。之所以大這麼久,叛軍先後出現了四位領導人物,分別是安祿山、安慶緒(安祿山次子)、史思明(安祿山部將)、史朝義,唐王朝內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間斷斷續續才打了這麼久。(安祿山劇照)
唐玄宗、楊國忠和安祿山叛亂。
安祿山在唐玄宗時期是唐朝東北方向的三個節度使,擁有精兵15萬。河北這樣一地區由於“五胡亂華”的動亂,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聚集區,民族矛盾比較集中。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假借討伐楊國忠的名義起兵叛亂,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攻克了洛陽。唐朝名將哥舒翰和安祿山的部隊對峙在潼關,哥舒翰堅守待變,叛軍也攻克不了潼關,唐玄宗和楊國忠卻執意哥舒翰出戰,結果導致唐軍大敗,長安城也沒有積極佈防,隨即丟失了都城長安。
潼關之敗,丟失長安非將領不能戰,兵不夠強,而是唐玄宗、楊國忠的錯誤指揮造成的。
安祿山之死和安慶緒。
安祿山在打下長安後,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據史料記載,安祿山特別的肥胖,有眼睛疾病,腳部也有潰瘍,性格變得越來越暴躁,對和自己一起領兵兒子安慶緒也不例外,身邊的侍衛也飽受其苦。安祿山有一個寵妃段氏,生了一個小兒子安慶恩,特別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安祿山的帝位,安祿山也有意費除掉自己的兒子安慶緒。
安慶緒知道後,擔心自己的帝位和性命,於757年正月初五,安慶緒和安祿山的侍衛謀殺了安祿山,安慶緒自己稱帝。(郭子儀劇照)
安慶緒沒有安祿山的威望,眾多的叛軍將領們搶奪了大量的財物和美女後無心戀戰。這時唐肅宗李亨沒打招呼給唐玄宗就自己稱帝了,唐軍在郭子儀、李光弼等率領下,紛紛擊潰安慶緒的叛軍,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安慶緒的部隊潰散,大部依附了史思明,而安慶緒只帶了1300人逃到鄴城(河北邯鄲臨潼)。
鄴城之戰和唐肅宗的策略。
757年陝郡之戰,唐軍大敗安慶緒,安慶緒只帶領1300人逃到鄴城。按道理,應該快速進軍消滅安慶緒,可是鄴城之戰在一年後才開戰,這是為什麼吶?
這時唐肅宗在迎接太上皇李隆基迴歸長安,忙著權利分配,如何控制唐玄宗這個爹。控制好了 內部權利。唐肅宗又擔心了另一件事情,假如叛軍被打敗了,打敗叛軍的將領們要是成為第二個安祿山怎麼辦?唐肅宗特別寵信了一批宦官,如魚朝恩、李輔國、程元振等,讓太監魚朝恩監軍。(史思明劇照)
安慶緒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收攏潰敗的軍隊,迅速壯大起來。郭子儀、李光弼等九路人馬,圍攻鄴城,奇葩的是這麼多的唐朝軍隊居然沒有統帥,糧食後勤也供應不足。儘管這樣,唐軍仍然擊潰了安慶緒的主力部隊,安慶緒龜縮在鄴城等待史思明的救援,並許諾讓位給史思明。號稱60萬的唐軍與史思明5萬精銳部隊激戰,此時突然颳起了大風,天昏地暗,唐軍潰敗,九路唐軍各自迴歸各自的駐地,史思明乘勢奪去了洛陽。
這次唐軍的潰敗主要原因是唐肅宗對將領們的不信任,寵信太監造成的。不過這一戰後,史思明誘殺了安慶緒和他的主要將領,自己成了老大。
史思明之死和叛軍的覆滅。
758年史思明為了麻痺唐朝政府,假意歸降,暗地裡卻在收攏潰散的安慶緒部隊,積攢力量。唐朝對史思明也是不放心,暗地裡也在積極謀劃消滅史思明部隊。史思明覺察到了唐軍的計劃後,與安慶緒相互為援,鄴城之戰後,誘殺安慶緒以及他的主要將領,自己回到范陽,自稱“大燕皇帝”。(僕固懷恩)
761年3月,史思明又犯了和安祿山一樣的毛病,自己也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乾死了,史朝義自己稱帝。不過史朝義的威望也不如史思明,軍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了。
762年,唐肅宗因為太監李輔國、程元振處理了張皇后,自己也被嚇死了。唐代宗即位,啟用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統帥,聯合回鶻軍隊,合擊叛軍於洛陽,打敗了史朝義的固有部隊和主要援軍,史朝義敗。史朝義的殘部被原來叛軍的其他將領所不容,最後自縊在范陽城外的樹林中。
這次,唐代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議,大赦投降的叛軍,叛軍投降的主要將領被封為節度使。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
從此開始了宦官專權和範鎮割據的時代,唐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了。
穿越再現彼岸
確切的說,安史之亂中唐廷和叛軍打了七年零兩個月。說起來很有意思,安祿山造反一年後就去世了,之後的叛軍又接連換了三個領導,而且都是暴力奪權,可以說叛軍內部一直處在內亂中,但就是這樣看似很容易平定的叛亂卻持續了這麼長時間,原因是耐人尋味的。
實際上,期間唐廷不是沒有機會徹底平定叛亂,但是機會稍縱即逝,大唐的皇帝們並沒有抓住,以至於越拖越久,到了最後也只是平息了叛亂,但並沒有真正平定叛亂。由此為大唐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失,也給百姓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劫難。
755年的冬月,安祿山再也不願意被楊國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當時安祿山是三鎮節度使,統兵近十五萬,雖然並不是全部都聽從安祿山的,但也佔了絕大多數,而且安祿山還招募了一些其他的兵員,安祿山當時對外宣稱的是有兵20萬,浩浩蕩蕩南下。而唐玄宗直到一週之後才真正相信那個憨厚滑稽的安祿山反了,於是趕緊調兵遣將,但並不怎麼順利,安祿山很快就攻下了洛陽,並在潼關幾乎全殲哥舒翰的20萬大軍。
756年六月,潼關失守後,唐玄宗並沒有積極組織反抗,反而是偷偷摸摸的帶著楊貴妃、太子等人在幾千名禁衛軍的護送下往楊國忠的老家四川逃跑。唐玄宗一跑,長安就也成了叛軍的了。之後就發生了馬嵬兵變。
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兵變,對大唐的未來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兵變之後,太子李亨與唐玄宗背向而行。唐玄宗繼續他的逃亡,而李亨北上靈武決定收復失地。七月,李亨在靈武僭越稱帝,然後召郭子儀和李光弼來靈武商討收復失地的計劃。
當時的大唐可以說從上到下是揹著恥辱在艱難的前行,而且特別的有力量。郭子儀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職開始收復失地,尤其是757年正月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給弄死了,確實給唐廷帶來了好消息,叛軍的凝聚力下降,而且安慶緒也沒有什麼軍事能力。這一年,郭李二人收復了河東、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兩京也已經收復,安慶緒狼狽的帶著千餘人逃回了鄴城。
這是大唐徹底平定叛亂的第一個機會,而且不久史思明也帶著8萬人馬降唐,如果這個時候大唐繼續攻打安慶緒,並且對史思明做合理的安排的話,安史之亂很可能在758年的上半年就能被平定。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平叛卻成了次要的,最主要的變成了回到長安,然後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而且長期征戰很可能已經導致糧草無繼。
唐軍開始了休整,而安慶緒則利用這個時間來重新調兵募兵,史思明也降而復叛。等到758年的八月,唐軍才再次開始平叛,這個時候的叛軍也早已恢復了元氣。
但這個時候的大唐君臣關係卻並不融洽,一旦回到京師,唐肅宗的神經不再緊繃,他不再信任武將,而且身邊還圍繞著權勢滔天的宦官。當再次出兵的時候,唐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領兵20萬攻打安慶緒,但卻不設元帥,反而讓宦官魚朝恩監軍。最初還比較順利,當圍困鄴城的時候,安慶緒求助於史思明,史思明領兵救援。
期間魚朝恩拒絕李光弼的正確建議,放棄了再次攻滅叛軍的機會,而且最終唐軍敗給了史思明。史思明又殺了安慶緒自立。史思明的軍事能力甚至強於安祿山,成為大唐的勁敵。而郭子儀被宦官魚朝恩構陷而失去了兵權,只能待在京城這個皇帝看得見的地方,李光弼接替郭子儀成為副元帥繼續平叛,但是君臣相疑、宦官把持朝政已經成為主旋律,這讓唐軍平叛之路越走越艱難。
761年,史思明被自己的兒子給弄死了,史朝義對於叛軍的掌控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與唐軍的對戰中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這個時候平定叛亂依舊是有可能的,但是李光弼也遭到了構陷。762年,唐肅宗病重,大唐陷入內亂,李輔國收拾了張皇后一黨,唐肅宗氣絕身亡。唐代宗接過平叛的擔子,然後任命僕固懷恩為副元帥統兵攻打史朝義,並最終逼得史朝義兵敗自殺。
叛軍大量投降,僕固懷恩上表請求讓他們官復原職,唐代宗急於結束戰亂,並且想安撫人心,於是同意了僕固懷恩的請求。安史之亂就以這種形式被壓了下來。這之後,吐蕃攻進長安、僕固懷恩反叛等等讓大唐繼續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在更遠的未來,河朔三鎮成為大唐新的大問題。
蕭曉四姑娘
安祿山雖然起兵造反後一年多就死了,但大唐朝廷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徹底殲滅叛軍,平定叛亂。安祿山死後先後三個叛軍首領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期間,叛軍主力尚存,雖然凝聚力越來越差,但一直到安史之亂結束也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安史之亂最終平定也是半拉子工程,是靠認可叛軍殘餘勢力實際割據地方結束的。叛軍殘餘勢力形成的河北三鎮,之後一百多年一直是大唐朝廷最頭疼的問題。
天寶十四(755年)年十一月初九,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起兵造反。跟隨安祿山起兵的邊軍編制兵力有范陽鎮(兵力91400人)、平盧鎮(兵力37500人)、河東鎮大同軍(9100人)等部,多達138000人,是全部大唐邊軍的三分之一左右。安祿山還驅使了同羅、契丹、奚等胡人部族共同叛亂。安祿山叛亂時的實力,在中國歷史上的體制內造反中,堪稱空前絕後了。
安祿山雖然兼任河東節度使,但大部分河東鎮兵力沒有跟隨安祿山造反。安祿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殺害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楊光翽,讓河東鎮暫時陷入混亂。安祿山橫掃河南河北時,各路邊軍都沒來得及回援,內地沒啥有戰鬥力軍隊,安祿山很快一路佔領洛陽、直逼潼關。邊軍陸續回援,戰線在潼關一帶穩定下來。
(安祿山)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以河西軍隴右軍邊軍為主力的哥舒翰部20萬人出關作戰,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唐軍最大的一隻重兵集團河西隴右軍基本覆滅。
潼關慘敗後,叛軍進入關中,唐玄宗逃往四川。唐玄宗逃亡途中,發生了馬嵬坡之變,楊國忠楊貴妃被殺。馬嵬坡之變後,太子李亨前往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唐玄宗繼續前往四川。李亨到達靈武后自行繼位,成為皇帝,史稱唐肅宗。
安祿山晚年是個大胖子,身體其實很差,應該有嚴重糖尿病之類症狀。安祿山起兵後,很快就病重不能正常理事,喜怒無常,宛如瘋子。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祿山兒子安慶緒、謀士嚴莊等人合謀殺掉了安祿山,安慶緒成為新的首領。安祿山起兵造反開始到被殺,不到13個月,事後看造反對他自己其實毫無意義。
安慶緒沒有安祿山的威望,叛軍內部開始四分五裂。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發動反攻的唐軍先後收復長安和洛陽,安慶緒逃往鄴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軍九家節度使在圍困鄴城的安慶緒數月後久攻不下,原本已經降唐的史思明重新背叛唐朝,起兵從范陽南下救援鄴城。唐軍與史思明交戰中慘敗,諸軍皆潰,這是哥舒翰慘敗後唐軍又一次戰略決戰失敗。
史思明進入鄴城後殺安慶緒,成為新的叛軍首領。叛軍再度佔領東都洛陽,唐朝形勢又重新回到安祿山起兵初期危在旦夕的時代。唐軍此時的主要軍事將領李光弼(郭子儀鄴城慘敗後失去兵權在長安為官)還算得力,局面還能維持。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在洛陽附近的邙山與史思明大戰,因為唐軍內部李光弼與僕固懷恩等人的矛盾,唐軍大敗。史思明乘勝直逼潼關,看起來很有機會再次佔領關中。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殺史思明成為新的叛軍首領,叛軍內訌自然不再威脅關中。史朝義的號召力更差,叛軍內部實質已經四分五裂。
廣德元年(763年),叛軍首領史朝義被唐軍斬殺,安史之亂表面上平定。但安史叛軍殘餘勢力並沒有真正被剿滅,唐軍也無力徹底消滅叛軍。叛軍餘部向唐軍投降,但實際繼續割據一方,形成四個河北藩鎮。其中的三個藩鎮被稱為河北三鎮,一直是唐朝後期的心腹大患。
仁勇校尉
“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死後,是誰領導叛軍堅持了八年?
戰爭不是兒戲,不是想要停止,說停就停下來的。
安祿山和史思明可以說是起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也是以他們兩個為主,才造成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起兵造反的資本,其實都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給他的,這也是出於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毫無根友的信任,也是毫無防範。
安祿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辜負李隆基的信任,選擇了起兵造反。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只當了一年的皇帝,就被自己的兒子殺害了。
自從安祿山起兵造反以後,這個所謂的“大燕皇帝”一直流傳,是叛軍的領袖。
756年,安祿山僭越稱帝,國號大燕;
757年,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
758年,史思明殺安慶緒,稱“大燕皇帝”;
761年,史朝義殺父史思明,即位稱帝。
這樣的一個所謂的“大燕皇帝”,就這樣隨著陰謀與背叛兜兜轉轉,最終在史朝義身上,兵敗自盡。
安祿山確實是死了,但是由安祿山挑起來的“安史之亂”,卻沒有結束。天下間數不盡的野心家,也在這一刻,揭竿而起,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野心。
再加上,唐朝內部唐肅宗、唐代宗,都不是特別賢明的皇帝,不能給予將領充分的信任。而朝廷軍隊內部分裂也比較嚴重,僅僅只是幾個藩鎮的軍隊拼湊起來的,也不是一條心。所以,“安史之亂”綿延日久。
“安史之亂”結束了,但是,帶給百姓的是深痛的苦難。而唐朝也由盛轉衰,陷入藩鎮割據之中,再也不復之前的輝煌。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春秋百曉生
安史之亂從開始到平息,一共經歷了七年零兩個月,所以後人習慣把這段叛亂稱為八年之久。安祿山是在公元757年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安史之亂最終是在公元763被徹底剿滅,所以安祿山死後,唐朝與叛軍的戰爭又打了六年。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唐朝前期對叛軍形勢的認識不足,加上內部矛盾爭鬥,致使唐朝而元氣大傷。二是安祿山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安祿山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兒繼續作亂,另一個反叛的大頭目史思明同樣勢力不容小覷。
唐玄宗從來就沒有相信安祿山會造反,再上唐朝一百多年和平安逸,所有人都忘記了戰爭的殘酷。所以當安祿山的大軍滾滾而來的時候,所有人先是驚愕,後投降或是逃跑。叛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攻破洛陽,兵臨潼關,直逼長安。安祿山進入洛陽後,並沒有馬上出兵,而是坐起了大燕皇帝的春秋大夢,這樣就給了唐朝片刻的喘息之功。而昏庸的唐玄宗聽信太監邊令誠的讒言,斬殺了大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大敵當前,唐玄自毀長城。隨後,唐朝又派大將哥舒翰駐守潼關,奸相楊國忠怕勢力漸大的哥舒翰危脅到自己,極力鼓動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出戰。本來郭子儀和李光弼已經收復了河北大片失地,形勢對唐朝非常有利,結果20萬大軍一出潼關就進入了叛軍的圈套,最終全軍覆沒,唐朝陷入深深的被動局面。
後來,叛軍攻下長安,玄宗西逃入蜀。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李光弼、郭子儀合圍安慶緒。安慶緒兵敗逃往范陽,投奔史思明。史思明以叛逆殺父之名除死安慶緒,並詐降唐朝,其實這只是他的緩兵之計,本意是瞅準備時機再次造反。李光弼視破了他的伎倆,派烏承恩暗中策反史思明的部下,並伺機刺殺史思明。不料烏承恩行事魯莽,事情敗落,兒子及隨從200多人被殺,史思明再次反叛。
公元759年,史思明在范陽自封大燕皇帝,並揚言要北歸以此誘騙唐軍。大太監魚朝恩立功心切,進言唐肅宗要求李光弼火速出兵,結果唐軍中計又遭受慘敗。史思明性格暴戾恣睢,後被兒子史朝義聯合部下殺死。公元762年,李光弼與郭子儀聯合回紇大將僕固懷恩於邙山大敗思朝義。此後,叛軍節節敗退,最終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而亡。
唐朝歷經千辛萬苦,雖然最終平定叛亂,但是唐朝又陷入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黨爭不斷的混亂局面。從此,大唐王朝,不可挽回地走向衰亡。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在中國從來不缺野心家,只不過是缺少帶頭人,各個時代末期只要有人帶頭起兵造反,中華大地都會狼煙遍地!秦末,陳勝起義帶動了項羽劉邦,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直接帶動了三國亂戰,等等!中國曾經的起義都源於土地兼併,貧富差距,官逼民反!人民缺少了安居樂業的本錢,反了也許能飛黃騰達,不反就是等死,這種情況為遍地狼煙提供了大量的生力軍!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並不是僅僅殺一個頭領能解決問題的,陳勝,安祿山就是例子!他們都是帶頭人,都是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人物,但是他們都失敗了,所處朝代也都成為了他們的陪葬品!
待你遊太原
大唐氣數已盡,安祿山只是個導火索,
淺淺說史
唐朝平息“安史之亂”用時八年,即使在叛軍首領安祿山反叛第二年就去世的情況下,依然沒有快速平息叛亂,拋開叛軍本身的實力強不說,來自唐朝內部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唐朝從太宗時期“貞觀之治”打下基礎,加上高宗、武則天經營,玄宗前期勤政治國,唐朝社會穩定,國力空前強盛。然而隨著玄宗後期的不作為,致使奸臣當道禍國亂政,民眾生活苦不堪言,大唐的內裡已經腐朽破敗,經“安史之亂”風一吹,立刻大廈將傾,玄宗出逃京城淪陷。
而平叛期間,唐朝用人失當也給當時的局面造成很多不利影響。玄宗、肅宗都曾先後委派不懂軍事的宦官擔任監軍,最後導致高仙芝、封常清等良將白白損失,郭子儀、李光弼戰事失利,反而給了叛軍更為有利的機會。
反觀叛軍陣營,雖然首領安祿山被弒殺,但安祿山兒子安慶緒很快穩定局面,即使與史思明不斷內訌,對待唐軍依然保持一致對外,加上唐朝時不時送上的“助攻”,屢次給唐朝帶來極大威脅。
東蒙小兵
安祿山雖死,但是他的兒子和史思明還在,戰爭沒有結束,與此同時這就直接導致了唐朝的軍事制度的崩潰,各個節度使擁兵自重直接對抗朝廷,還有吐蕃和回鶻也照樣騷擾唐王朝。
為愛135941171
因為安祿山雖死他的軍隊還在啊。安祿山兒子安慶緒殺父奪位,史詩明再殺安慶緒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