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滴滴的錯,為什麼偏偏說順風車啊

不到100天的時間裡,滴滴順風車連續出現兩起女乘客被司機強姦殺害的惡性事件。在社會輿論的口誅筆伐之下,滴滴出行宣佈自8月27日起在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重新評估業務模式和產品邏輯,並免去黃潔莉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職務,免去黃金紅客服副總裁職務。隨後不久,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圖向外界表示,出於安全考慮,將暫時下線順風車業務。另一個主要佈局順風車的企業——嘀嗒出行雖然尚未宣佈是否也會跟進下線順風車業務,但其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接受採訪。一時間,順風車成為出行平臺噤若寒蟬、打車用戶談虎色變的話題。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因噎廢食永久廢除順風車呢?


明明是滴滴的錯,為什麼偏偏說順風車啊



我們不能因為一顆老鼠屎而毀了一鍋湯。在這兩起事件中泯滅人性,實施犯罪的人渣同樣有很大的可能性在其他地方犯罪。例如全球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幾起劫機事件,難道我們能因此就關掉所有航空公司嗎?美國校園槍擊案時有發生,也沒見美國把所有學校關停不是?當然我並非有意為滴滴洗地,恰恰相反,我認為造成這種惡果的錯誤就在滴滴本身,而非順風出行的共享模式。

滴滴首先錯在過分強調順風車的社交屬性上。順風車不是線下版陌陌,不能靠一些“青色”擦邊球的標籤去吸引用戶,這嚴重背離了順風出行的初衷。其次,滴滴沒有把好行業准入門檻,導致順風車魚龍混雜。再次,滴滴順風車業務模式和產品定位有問題,司機和乘客並非上下班通勤順路搭乘的關係。由於網約車門檻的提高,順風車成為少數不達標司機從事非法運營的場所。上述這些都會導致順風車主和乘客的風險陡增,成為惡意犯罪的溫床。可以看出,這裡很多問題都是滴滴公司在產品設計和業務管理上出現的漏洞和問題,而並非順風車這種最具有共享經濟屬性的出行模式之弊。

明明是滴滴的錯,為什麼偏偏說順風車啊


國外一些共享出行平臺的管理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美國共享出行平臺Waze要求車主每天只能搭載兩單,乘客支付的價格往往基於油價和部分車輛折舊費用,整體費用很低。Waze平臺也堅持公益服務定位,不盈利,不從順風車主訂單中提成。法國BlaBlaCar順風車公司拼車業務嚴禁車主專職拉客盈利,收取的費用只能補貼油耗本身。在安全方面,BlaBlaCar還推出了“女性專車”,確保女性不會和男性共乘一輛順風車。


明明是滴滴的錯,為什麼偏偏說順風車啊


共享出行是未來低碳、智能和可持續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加強監管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而不能因噎廢食。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順風車必須是固定路線區間。順風車主必須預設日常通勤路線,而且在相當一段時間(例如6個月)之內不可更改,順風接單範圍不可超出該區間5公里以上。春節等節假日跨城順風車也應如此。

2、順風車必須是固定時間區間。順風合乘只能在上下班高峰期,例如早7點—9點,晚17點—20點之間發佈和接受順風合乘訂單。

3、順風車司機和乘客端均需設立信用准入門檻。可以將個人信用記錄或者互聯網徵信記錄接入順風車平臺,並分別設立司機和乘客的最低信用門檻。

4、出行平臺要充分保護司機和乘客的個人隱私和人身安全。順風車業務不應強調司乘網絡的社交屬性,更不能打“青色”擦邊球。平臺應該充分利用面部識別、一鍵報警等技術手段保障司乘人員的人身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