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毛峰歷史淵源


黃山毛峰歷史淵源

 黃山毛峰歷史淵源非常悠久, 據《圖經》記載: “ 黃山舊名黟山,東峰下有硃砂湯,泉可點茗,茶色微紅,此自然之丹液也”。

黃山產茶, 在宋代就有“ 早春英華” 、“ 來泉勝金”等茶品。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可與虎丘、龍井、茶雁行”,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若歙之松蘿, 吳之虎丘, 錢塘之龍井,香氣濃郁,並可雁行,與岕頡頑,往郭次甫亟稱黃山? ”由此可知,黃山毛峰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明朝了。


黃山毛峰歷史淵源

清代江澄雲《素壺便錄》記述:“ 黃山有云霧茶, 產高山絕頂, 煙雲盪漾, 霧露滋培, 其柯有歷百年者,氣息恬雅, 芳香撲鼻, 絕無俗味,當為茶品中第一。

又有一種翠雨茶, 亦產黃山, 託根幽壑,色較綠,味較濃, 香氣比雲霧稍減, 亦軼出松蘿一頭。” 另有《黃山志》載: “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輕香, 冷韻襲人斷顎,謂之黃山雲霧? 雲霧

茶, 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 據考證, 黃山雲霧即為黃山毛峰的前身。這也對黃山毛峰歷史淵源很好一個佐證。若講述黃山毛峰歷史淵源,當然不可忽略有關它的傳說了。

黃山毛峰是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制( 《微州商會資料》)。

清代, 安徽歙縣漕溪謝氏《餘慶堂》第47世紀謝正安( 183 8-19 10),此名字是以其於19 10 年仲春為四個兒子分家的《祥字鬮書》中有“正安親筆”, 卒後墓前《碑文》載: “ 皇清誥封奉政大夫, 封朝議大夫,正安之合墓”的正名相符合。

從《祥字鬮書》“自序” 和有關考查來看,安1 8歲開始去江北做生意,故在咸豐中葉, 太平軍路經徽州,“ 家業為之蕩盡。”則由弟正富侍雙親逃難求生,後遭瘟疫, 親房叔伯大半死亡。安定兩年, 弟又病逝。正安已是“ 當孑然寡助之時,處家無立錐之地” ,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

“ 恐忝所生, 誓欲重撐夫門戶” 。他帶領家人,到離家9 公里深山的充頭源租山開墾, 種糧度日, 結合種植茶園。此間蔣( 新田) 、鄭(瓦窯坦) 、王(橫路下) 三戶及安慶逃難的吳、儲兩戶陸續遷入充頭源落戶,租山種糧, 發展茶園。同治年間,“ 商務奮興”, 正安均常在外跑商務,並每年在漕溪掛秤收購春茶,略經加工,戶挑到皖東運漕、柘皋設店銷售。情因親步謝光蓀( 1 81 8 - 18 7 8) 在江蘇靖江縣新溝司衙內任職, 又將茶葉從長江水路先到靖江, 再到上海闖市場, 大開了眼界。當明上海茶莊林立,各莊普有名品。

而常品茶競爭相當激烈, 使得謝正安清醒地認識,在上海市場開茶莊, 既要有了好招牌,更要手中有極品名茶。他集市場商務實踐和2 0多年種、採、制、銷茶葉之經驗, 又受父、叔多方謀劃指點,籌辦茶號在同治後期已形成雛型, 明逢光緒元年( 18 75 年) ,漕溪“謝裕大茶號” 開張。

並於清明後, 他親自帶領家人到充頭源茶園選採肥壯芽茶原料, 經過“下鍋炒( 即用五桶鍋殺青) 、輕滾轉(手輕揉) 、焙生胚(毛火), 蓋上園簸復老烘( 足火、顯毫)” 的精心製作,形成別具風格的新茶。

由於“白毫披身, 芽尖似峰” , 故先稱“毛峰”。因數量極少,先運到上海新掛牌的“ 謝裕大茶莊” ,被英國茶商品嚐後,豎起拇指, 連聲稱讚。

不僅毛峰迅速名揚上海,亦為茶莊的“ 屯綠”外銷打通渠道。後因毛峰產地,既屬黃山源, 又鄰近黃山, 則稱“黃山毛峰”。故此,謝正安既為“ 謝裕大茶行”開創者,又為“ 黃山毛峰”創始人。

黃山毛峰歷史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