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 泰山神祇


道教中的 泰山神祇


泰山神


又稱東嶽大帝、東嶽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泰山神源於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道教產生後,納入道教神祇系列。晉張華《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之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長短。”道教認為,泰山神“主管人間貴賤尊卑之數,生死修短之權”,“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生主死,百鬼之主帥也”。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封禪泰山,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東封泰山時,封“仁聖天齊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封“天齊仁聖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封“天齊

大生仁聖帝”。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均先在岱廟禮拜泰山神,泰山神地位越來越高。清康熙帝、乾隆帝禮泰山神時,行三獻典禮。元代之後,祭祀泰山神多由皇帝遣官致祭。辛亥革命後,此制遂廢。

泰山神對佛教發展也有一定影響。佛教密宗稱泰山神為深沙大將,是閻魔王的太子。在地府十王之說中,泰山神主第七殿,專司熱腦地獄等。明清後,較為流行的泰山神來歷傳說有《封神演義》中的黃飛虎,《神異經》中的金虹氏,後說載入《道經》。

建國前,祭祀泰山神的東嶽廟遍及全國各地,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為祭祀日。泰山以外,北京東嶽廟最為著名,是元明清朝廷舉行祭岱儀式的場所。

歷代對岱廟泰山神像均十分重視。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楊堅詔令立石像於岱廟。唐代更為玉像。金代重雕玉像。明更為銅胎泥塑像。

碧霞元君

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清人韓錫胙《元君記》載,秦始皇嬴政來泰山封禪,在岱頂發現一尊石雕女像,遂稱其為神州姥姥,進行祭奠。宋真宗趙恆封禪時,疏浚山頂泉池,挖出一尊石雕女像,詔令更為玉石像,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岱頂建昭真祠(今碧霞祠址)祀之。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民間對碧霞元君的崇拜始於宋,盛於明清。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立《東嶽碧霞宮碑》:“自碧霞宮興,而世之香火東嶽者鹹奔走元君。近數百里,遠即數千裡,每歲瓣香嶽頂數十萬眾,施捨金錢幣亦數十萬。”

元君廟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廟。宋代以後,元君廟遍及全國,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後祠日加廣,香火自鄒魯齊秦以至晉冀,祠在北京者,稱泰山頂上天仙聖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廟有山西太原、山西晉城、山西蒲縣、山西萬榮、河南新鄉、陝西西安等7處。

送生

俗稱送生娘娘,原為碧霞元君稱號之一。碧霞元君神偶旁一對女侍,其中之一懷抱嬰兒,後漸變為單獨供奉對象。道教認為,送生可以為人們送子送福。其神多為元君廟旁祀。

眼光

俗稱眼光娘娘,《道藏陀羅尼經》稱眼光能治一切眼病。泰山南麓有東、西眼光殿,各元君廟有其旁祀。來源與送生相仿。

青帝

即太昊伏羲,古代神話人物之一,道教尊奉為神。傳說青帝主萬物發生,位屬東方,故祀於泰山。岱頂有青帝宮,岱麓舊有青帝觀。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青帝觀設壇祭拜。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登泰山時,加封青帝為廣生帝君,並撰刻碑記,讚頌青帝“節彼岱宗,奠茲東土,生育之地,靈仙之府”。

速報司

道教認為,泰山神主宰幽冥十八層地獄和世人生死貴賤,各地城隍審理的案件,最後都要彙集到泰山來,職事繁重,因而配有七十五司,分司眾務。其中最有名的是速報司,司主或說是包拯,或說是張飛、岳飛。

泰山三郎

泰山神有子,始見於《魏書》。後漸有五子、七子之說,諸子中以三郎最著名,其夫人為永泰公主。《舊五代史》載,後唐長興四年(933年)七月,一個泰山僧人為明宗治病,僧人說曾遇泰山嶽神,託為其第三子求個爵位,明宗遂封泰山三郎為威雄大將軍。《宋史·禮志》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禪畢,宋真宗加封泰山三郎為炳靈公。舊時泰山下有炳靈公廟(今漢柏院內)。道書以農曆五月十二為炳靈公“誕辰”。後有泰山五子即五顯神之說,其中三子炳靈王,即《南遊記》中華光天王,亦即《三教搜神大全》中靈官馬元帥,俱為火神。有人附會為《封神演義》中的黃天化。

天門三將軍

道教中守天門三神將,傳為周厲王時三諫官,名唐宸、葛雍、周武。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封泰山,至南天門,稱見三仙自天而下,乃封三仙為上元道化唐長君、中元護止葛真君、下元定志周復君,同列岱嶽冥司。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敕賜“威佑三將軍”廟額,舊在南天門、岱廟內有祀。

靈派侯

舊稱奈河將軍,又稱通泉侯,唐開元元年(713年)封靈派將軍。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封泰山,“泉水方涸,俄而清泉湧出,賜封靈派侯”。舊時泰城靈芝街南有靈派侯廟,久圮。

山圖公子

《雲笈七籤》有天地官府圖,敘洞天福地,泰山列為三十六洞天之一,名蓬玄洞天,屬山圖公子管轄。

延禧真人

唐開元十五年(727年),茅山宗道士司馬承楨向唐玄宗建議:“今五嶽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神也。五嶽各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請別齋祠之所。”玄宗“因敕五嶽各置真君祠”。東嶽祀延禧真人。舊時岱廟中有延禧殿,宋天貺殿壁畫中,延禧真人與泰山三郎是泰山神左右陪行重臣。

溫元帥

俗傳姓溫,名瓊,字永清。浙江溫州人。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五月五日午時生,26歲舉進士不第,發誓說:“吾生不能致君澤民,死當為泰山神,以除天下惡厲耳。”傳泰山府君聞其威猛,召為佑嶽之神、東嶽第八司主、東平忠靖王,奉玉帝令,為嶽府猛將、眾神之宗、嶽班之首、東嶽十太保之一,有溫太保之名,封東嶽統古天下都巡檢,五嶽上殿奉事急取罪人案、玉皇殿前左元帥、金翊靈照武雷王、佑侯溫元帥。

張太尉

俗姓張。淮陰人。傳死隸東嶽大帝,主冥府要職,後世稱東嶽十太保之一。宋元豐(1078~1085年)中,詔封嘉應侯。


道教中的 泰山神祇


泰山石敢當

道教認為石敢當是禁壓不祥之神。唐大曆五年(770年),福建莆田縣令在縣衙附近修石敢當,在石塊上刻下文字:“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其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石敢當來自石神信仰,是一種原始信仰形式。在石信仰中,有作為古代巫術手段的石崇拜,石敢當加上泰山字樣,是從古代諸侯升封泰山的傳說,到歷代帝王封禪泰山至高至尊而來,言泰山之石,不同凡石,有奇異神力。

道教中的 泰山神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