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遇冷?支付機構正在迎來第二波浪潮

近十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普及,許多行業和市場都發生著巨大變革,發生在支付領域和支付市場的變革,尤其受到矚目。

行業遇冷?支付機構正在迎來第二波浪潮

2018年,對於支付行業來說,更是不尋常的一年。經歷了過去幾年的飛速發展,支付行業增速變緩,移動支付領域首次迎來負增長。如上圖所示,據易觀諮詢數據,2018年第二季度,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環比上一季度降低了2.62%。在支付行業如此龐大的體量下,如何擁抱監管,盤活市場,順應趨勢,進行全方位升級轉型,成為了本年度的核心話題。

監管

在過去的5年裡,支付行業發展迅猛,僅移動支付領域連續4年增速超過100%。巨大的市場需要開拓,產業鏈各方紛紛投入市場,在蓬勃的勢頭下,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易寶研究院認為,目前監管已經入新的階段,自2011年頒發支付牌照以來,“鼓勵創新”和“追求效率”已經轉變為“追求規範”和“秩序整頓”。這種轉變也是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在規範行業、引導發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央行註銷了33張支付牌照,目前存量牌照為238張。另外,在“反洗錢”工作上,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央行共發佈關於“反洗錢”的法律政策性文件共6份。(如下圖)

行業遇冷?支付機構正在迎來第二波浪潮

行業監管趨嚴,支付機構也加強了自律監管,在合規、風控方面不斷加大投入,用戶體驗和安全保障上得到了提升。

開放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在各種政策利好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實現了騰飛式發展。90年代以後,許多行業在支付快速發展的助推下,加快了從PC端到移動互聯的發展進程。第三方支付從最初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附屬功能,逐漸成為諸多行業閉環的關鍵點,對於推動商業變革和經濟民生髮展有著積極意義。

在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果的背景下,2018年支付行業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3月,中國人民銀行明確了外商投資支付機構的監管規則,並提出境外機構在中國境內的境內交易和跨境交易提供電子支付服務,應當在國內設立外商投資企業,並根據相關規定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7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公示了越蕃商務信息諮詢(上海)有限公司支付業務許可申請;11月,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審查通過了“連通(杭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提交的銀行卡清算機構籌備申請。整體來看,支付行業正在平穩、有序對外開放。

跨境

2018年正值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五週年,第三方跨境支付行業也逐漸升溫。從2014年到2018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出口佔全球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順差規模在擴大,隨之而來的跨境支付業務的需求也十分迅猛。同時,廣州、上海、安徽等省市也相繼出臺了鼓勵跨境支付發展的相關政策。

行業遇冷?支付機構正在迎來第二波浪潮

據易寶研究院《2018年第三方跨境支付行業研究報告》,從大環境分析來看,國內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業務既面臨著政策、經濟發展轉型、人民生活需求提升的巨大發展機遇,但是同時也面臨著新技術顛覆傳統支付產業模式的挑戰,以及世界各國對於跨境資金流動的審慎監管。

除了C端支付巨頭之外,B端服務提供者易寶支付等支付機構在全行業解決方案上實行了差異化戰略。需要注意到,未來市場參與者及潛在進入者競爭較為充分的跨境支付行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境內外支付機構並非完全的競爭對手,而是存在充分的合作可能性。

技術落地

2018年,金融科技發展迅猛,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以及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概念逐漸落地。在企業層面,以人工智能在風控上的應用為例,通過神經網絡、聚類分析、關聯分析等機器學習算法針對不同行業、不同支付場景,定製不同的反欺詐模型,可大幅降低交易風險和欺詐損失率。

在用戶層面,刷臉支付逐漸完善。通過10多年的技術發展,中國人臉識別技術位居世界前列。刷臉支付及其衍生的整套解決方案也有望成為移動支付的下一個藍海。

總的來看,藉助技術手段提升用戶體驗與保障支付安全是支付行業的必然出路,如何通過支付創新和技術創新,連接和整合客戶、場景、數據等資源,將成為支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轉型

正如前面提到的,支付行業增速變緩,移動支付領域甚至有了負增長。移動支付普及下沉到了四、五線縣市地區。從數字上來看,支付市場的體量增長在未來將比較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市場空間內尋求轉型,獲得新突破,是中小型支付機構的核心課題。

隨著金融科技不斷髮展,將會掀起支付業第二次浪潮,帶來一系列業務轉型和技術升級,如支付行業的移動化、產業化、聚合化特徵將顯著加強,第三方支付的角色也從信用中介逐漸轉型為企業服務工具,為企業提升競爭力。回到金融科技的宏觀層面上,互聯網、金融與產業結合發展,相互推動共同進步將成為行業大勢,在這個大勢下,如何定義客戶需求,找準客戶痛點,就成為市場平緩期裡每個支付企業最優先的發力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