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高僧鑑真第五次東渡日本漂流至振州江口

佛緣|高僧鑑真第五次東渡日本漂流至振州江口

在古代大唐,有兩位高僧的行走堪稱勝蹟,一位是西行的玄奘,另一位是東渡的鑑真。但凡學過歷史,都知道鑑真六次東渡日本,鍥而不捨終獲成功。然而,鑑真第五次東渡失敗,漂流至振州(即今三亞)。他在三亞休整一年,傳播佛教文化,與三亞結下千餘年的佛緣卻鮮為人知。

▲現存於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鑑真像。

1月12日,三亞日報歷史文化採風團走進崖州,走訪寧遠河口、“大雲寺”遺址、三亞大小洞天景區鑑真登岸群雕、水南村“大雲山”等地,尋訪千餘年前鑑真在三亞的足跡。

時間:748年冬十一月

鑑真第五次東渡漂流至振州江口

鑑真是我國唐代高僧,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自小隨父出家,修習佛法,屢從名師受教。鑑真自小勤學好問,不拘泥於門派之見,博覽群書,遍訪高僧。除佛經之外,鑑真在建築、繪畫以及醫學等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造詣,並以揚州為中心,開始了長達三十年在淮南地區的宗教活動和社會活動,成為江南一帶的佛學宗教領袖,被譽為“江淮之間,獨為化主”的一代宗師。

“鑑真為何要東渡日本?”

採風團讀者的疑問在三亞學院博士、

《天涯華文》主編王致兵

的介紹中得到答案: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天皇遣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到我國尋找高僧傳道,但一直都沒能尋著。742年,聽說鑑真的盛名和學問後,兩位僧人便前去揚州大明寺拜訪,希望他可以到日本授道。“鑑真精通律宗學說,日本主張‘以戒為師’,跟律宗也更加契合。”王致兵說。然而當時,眾僧“默然無應”,唯有鑑真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為了傳播中國佛法,當時已經55歲的鑑真決意東渡。

天寶二年(743年)鑑真帶領弟子開始東渡。然而,在此後的5年當中,受天氣、風浪、沉船、人員犧牲以及地方官員的阻撓等多種因素,鑑真四次渡海均告失敗,可謂歷經艱難險阻。

但鑑真東渡弘法的信念沒有變。據日本文學巨匠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天寶七年(748年)六月廿七日,鑑真一行共計35人從揚州啟程,“發自崇福寺”,開始了第五次東渡。由於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去岸漸遠,風急波峻,水黑如墨”,“人皆荒醉,但唱觀音”,情況十分危急,為了安撫人心,鑑真及榮睿等人編造了兩個夢境,一說國神向僧隊送行,東渡有望成功;二說有四位神王護佑船隻,眾人聽後“心中稍安”,隨後又遇許多陸地無法想象的海洋生物,再航行數日抵岸,發現此地雖然已是“冬十一月”,但見“花蕊開敷”。然而由於遇到幾位商人得知“此間人物吃人,火急去來”,便連夜啟航,“經三日,乃到振州江口泊船”。至此,鑑真第五次東渡從揚州漂到了三亞。

“振州江口”具體是指哪裡?由於目前沒有史料明確記載鑑真一行具體是從振州哪一個地方登陸的,人們只能根據真人元開所記載的內容進行推測。三亞歷史文化專家遊師良是大蛋村人,他認為,江口應該就是在寧遠河口附近的大蛋港。大蛋港是唐宋時期繁榮的商港,港口附近還有一處相傳為鑑真當年晾曬經卷的“曬經坡”。

時間:2019年1月12日

鑑真給三亞帶來了巨大文化財富

“從來沒有想過鑑真這樣的大師曾經到過三亞!”這是採風團讀者採風前的普遍認知。然而,大師來了,三亞有福了。

鑑真靠岸後,受到當地官員熱烈而隆重的歡迎。遊師良說,鑑真一到振州就有人去通報州郡,振州別駕(相當於現在的市長)馮崇債派了400餘名士兵到江口迎護,他本人也親自出城恭迎鑑真,還假託做夢認鑑真為舅,將他請入私宅設齋供養,再在太守衙門內“設壇受戒”,然後送入大雲寺安置。一年後,馮崇債又派800名士兵沿途護送鑑真到萬安州(今萬寧),大首領馮若芳對鑑真“三日供養”;再送到崖州地界(《三亞史》認為是南至今瓊海市),馮崇債才回去。到瓊北後,崖州遊奕大使(當時海南島最高軍政長)率全體官員拜鑑真為師,皈依佛門,接受戒律。在海南島這一路,鑑真受到了極大的禮遇。

那麼鑑真在海南尤其是在三亞,又做了什麼事,給三亞帶來了什麼?1月12日,採風團來到寧遠河口,走訪附近的“大雲寺”遺址。遊師良介紹說,三亞大雲寺是武則天時代,振州順應朝廷命令與全國其他州郡一起建設的。鑑真入住大雲寺時,見佛殿敗壞,便主持眾僧人舍衣物造佛殿,弘揚佛法,傳播佛教文化。

遊師良還帶領採風團讀者到水南村附近的一片田地尋訪,村民都說那裡以前就叫“大雲山”。古時候這裡地勢高,古木森森。“我及多位同仁經實地勘察,認為自古以來水南村村民稱之為‘大雲山’的地塊,應確定為‘大雲寺’遺址所在地之一。”遊師良說。

但不管昔日“大雲寺”何在,今天人們都不能否認唐代高僧鑑真曾經在三亞駐錫一年,修建寺廟,傳播文化的事實。為紀念鑑真等人東渡登岸三亞這段千年佛緣,90年代初,三亞邀請廣州美院教授林毓豪在寧遠河一帶的三亞大小洞天景區建造了鑑真登岸群雕。遊師良就是當時建設群雕的見證者。

在大小洞天景區雕塑前,遊師良回憶說,當時他和林毓豪吃住在大小洞天,林毓豪忍著病痛完成了這件雕塑作品。如今,千千萬萬的遊客進入大小洞天景區遊覽,就會看到五人群雕表現出鑑真等人為弘揚文化,不惜付出生命,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以及踏破滄海的必勝信念和劫後餘生的喜悅心情。

鑑真從海南島離開後北上,並於天寶十二年(753年),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期間,同行的日本僧人榮睿病逝,鑑真眼睛又被庸醫誤診導致失明。到日本後,鑑真引起朝野僧俗極大震動,受到天皇隆重的禮遇,被封為大僧都。他在日本10年,創建日本佛門最高聖地唐招提寺,並以76歲高齡在這一世界名剎圓寂。鑑真深刻影響了日本的佛學、醫藥、建築、繪畫等領域,被日本人譽為“天平之薨”,意思就是日本天平時代文化的高峰。鑑真東渡,也成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勝蹟。

“鑑真應該給予我們文化自信,‘鑑真現象’也為三亞文化打開了一個‘新’視角。”王致兵表示,既然鑑真東渡給日本帶去了中國優秀文化,那麼鑑真滯留海南期間,也同樣會把先進的中原文化造福於海南人民。也就是說,鑑真留給海南的,不僅僅是佛教文化,還應該有豐富的建築、醫藥、藝術等文化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