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青少年的研究: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違反社會規範和社會行為準則或從事各種違反法律的行為等,屬於反社會行為和犯罪。青少年的違法行為的比例比其他年齡階段的人要高,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青春期青少年的研究: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犯罪

青春期青少年的研究: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呈更加嚴重的趨勢,其主要特點表現為:

第一.犯罪率增加。20世紀的後10年,我國的青少年犯罪在整個刑事犯罪中的平均比例為46%,近幾年所佔比例在增大,年增加率超過5%。

第二.犯罪年齡呈下降趨勢。在2000年前後的5年期間,我國青少年作案年齡平均下降2歲,14—16歲犯罪狀況日益增加,13—14歲兒童明顯增多。第一次失足兒童的年齡呈下降趨勢。

第三.犯罪在性別上有女性增加的趨勢。

青春期青少年的研究: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犯罪

青春期青少年的研究: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犯罪

第四.未成年人作案特點日益呈暴力化、團伙化趨勢,犯罪類型集中在搶劫、強姦和盜竊,這類犯罪佔全部犯罪類型的八成以上。社會中的閒散青少年等群體違法現在突出,並且構成青少年犯罪的主題。

(二)因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因素及預防

1.有些家庭成為滋生青少年反社會和犯罪的溫床

近年來,在我國失和、失德、失教、失才的家庭有所增加,這些問題家庭往往容易“造就”問題青少年。此外,失學、輟學問題也對青少年違法帶來嚴重影響。據少管所和監獄的數據顯示,有近27%的犯罪青少年來自破碎家庭,有近50%的犯罪青少年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最新統計顯示,父母離異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2.同伴因素和群體壓力

在青少年期,青少年與同伴交往的社會關係需求增強,同伴的影響逐漸取代父母的影響。青少年懼怕被同伴排斥,害怕被集體拒絕,所以許多犯罪是在群體壓力的情況下產生的。

3.處於發展過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期,尤其是青春發育期的基本矛盾是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的矛盾。基於此,他們強烈要求表現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價值,但是在行事過程中又經常遭受挫折。這使他們情緒波動,逆反心強,容易衝動,甚至導致矛盾的激化。於是,他們在強大的誘惑和壓力下,再加上心理抗禦能力的脆弱,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便容易走向歧途。

青春期青少年的研究: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犯罪

青春期青少年的研究: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犯罪

父母、教師和其他重要成人,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成長苦惱、面臨的問題和困境,一定要真誠而又細心地關注、瞭解、理解,幫助他們進行選擇,引導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良好的發展途徑。從青少年自身的發展路徑著眼,應從小抓起,步步抓好;兒青少年的發展環境而言,這時一項從學校、社區,再到社會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統教育工程。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良好而又積極的發展是所以父母、教師和成年人的天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